傳統作家躍躍欲試
北大教授、文化評論家張頤武認為:網絡閱讀的興起,為傳統作家第二度煥發(fā)青春提供了機會和平臺,文壇主流作家很有可能通過網絡尋找到創(chuàng)作生涯的新“起點”。
他說,“目前傳統作家面臨出版瓶頸。傳統文學變得越來越小眾,暢銷作家僅有余華、劉震云等十多位,而這十多位一線作家,已經讓小眾閱讀飽和。大批傳統作家的作品找不到出版機會,即便出版,印量也很低,他們曾經是名聲很高的作家,迄今也還是文壇的中堅力量,但市場將他們漏掉了。網絡發(fā)表作品,在將來是非暢銷傳統作家的唯一出路”。
文化評論家解璽璋稱,“網絡文學有它的優(yōu)勢,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它不能像傳統文學那樣,擁有精妙的構思和細致的文字,而傳統作家有著深厚的寫作功底,把他們的作品拿到網上發(fā)表,對網民的閱讀有好處!蓖瑫r,解璽璋也認為,在網絡上發(fā)表文章對擴大傳統作家和作品的知名度很有幫助。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這些寫作水平不錯的傳統作家的名字,現在他們在網上連載作品,產生的影響是雙向的。
2009年4月9日,新浪網聯手河南省宣傳部、河南文聯、河南作協、河南省文學院,與河南省33位作家集體簽約新浪,讓更多年輕作家“觸網”,將“文學沖浪”進行到底。
去年9月10日啟動的“全國30省作協主席小說競賽”,也推動了傳統文學與網絡的融通。參加大賽的作者,均是目前中國文壇具備創(chuàng)作實力和影響力的中堅作家,其中不乏各創(chuàng)作類型中的代表人物,如北京作協副主席劉慶邦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他擅長的煤礦題材寫作,讓他成為底層寫作的標志性作家;河北作協副主席談歌是河北文壇“三駕馬車”之一,是一位社會療救型的作家,擅長診斷國有大型企業(yè)萎靡困頓的病癥;以短篇小說《心香》聞名的浙江省作協名譽主席葉文玲,從1958年開始創(chuàng)作,迄今已有數十部作品面世……
去年10月22日,起點中文網簽約18位作家的作品首發(fā)權,其中不乏傳統作家,如海巖、都梁、周梅森、趙玫、虹影、嚴歌苓等。
文化評論家王干認為,網絡閱讀取代傳統閱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網絡閱讀的主流化是種趨勢,傳統文學上網,會讓其增加生命力和朝氣。
“每個數字都令人眩暈”
對于網絡閱讀成為閱讀主流,傳統作家表現出了極大興趣。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張抗抗說,盛大公司每一個數字都“令人感到眩暈”,都是非常龐大的數字: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在這種眩暈當中我就覺得,我們會感受到我們整個民族對于文學的喜歡和參與程度,我們這個民族,我們年輕的一代,能夠參與到網絡寫作當中來,這是多么的讓人欣喜!
劉震云則在一次發(fā)布會上調侃侯小強說,“網絡和網絡文學的知識概念,用侯小強的話來說就是灌輸,他說現在每天是發(fā)表的文字3000萬,點擊的人數3個億,另外他還告訴我,要參加網絡,參加網絡文學。第一,有人,因為每天有那么多人在看。第二,有錢。他說震云你一定要相信,一個小說掙一個億,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劉震云認為網絡文學確實很新鮮,寫的都是妖魔鬼怪,盜墓的、吹燈的,作為一個傳統的作者往這方面靠,目前還稍有些困難。他也希望這些網絡作家是不是也能夠從墓地回到人間,從晚上回到白天。
另外他提醒網絡作者,網絡文學好是好,有人,有錢,但是不能老有錯別字!耙豁撚惺畟錯別字,我覺得稍微有些過分,能不能先從學好漢語文字開始,如果文字是一個傳統的話,作為網絡和網絡作家,網絡文字、網絡文學也可以稍微回歸傳統一下。”
“競合關系”
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認為,網絡出版和紙質出版不是一種競爭的關系,大家習慣了都把它想像成競爭的關系,大家都在講網絡出版,網絡閱讀造成了紙質和網絡的分流,實際上不是,“我們考察過英美的網絡出版和紙質出版的關系,造成分流的同時它還伴有讀者的回流,還擴大了基礎的讀者群體,從這一點來講,傳統出版和網絡出版,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應該是競合的關系,不是競爭的關系。”
他認為:“因為我們生活在多媒體的時代,這種媒體共謀應該是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最大途徑,因為網絡出版可以給傳統媒體的出版帶來新的宣傳平臺、營銷平臺,帶來新的讀者群體,同時傳統出版也可能給這個新興媒體提供內容!
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也有同感,“以前我們找作品特別難,只能找?guī)讉著名作家約稿,現在有了網絡這個平臺以后,草根在上面寫,我們也可以順著這個渠道去找! (舒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