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白小琳
初識白小琳(Wendy P.Lyle ),是在2006年春節(jié)。當時我還常駐美國首都華盛頓。在美國國務院外國記者中心的安排下,我隨幾十家外國駐美媒體的代表赴迪克斯堡軍事基地采訪。
負責此次活動的就是白小琳,當時在外國記者中心擔任聯(lián)絡國土安全部的項目官員。說實話,許多美國政府官員都有些官僚,辦起事來按部就班,對記者也特意保持距離,不冷不熱。但在美軍基地幾天的接觸下來,白小琳徹底顛覆了我對美國官僚的刻板印象。這位來自臺灣的華裔女士個頭不高,皮膚有些黑,在有些人看來或許夠不上美女的標準,但她卻以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參加基地采訪的中國記者。用這些詞語來描繪她是絕不為過的:性情中人;極具親和力;經(jīng)常在開心處甩出一串爽朗的笑聲;沒有一點官僚的架子;辦起事來風風火火,效率奇高。后來我又參加過好幾次由白小琳組織的采訪活動,更加深了這種印象。
或許正是因為白小琳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對于她負責的采訪活動,我從來不敢怠慢。2007年7月,我突然接到白小琳的一封電子郵件,得知她即將離開美國國務院外國記者中心,奔赴中國擔任美國駐武漢首任總領事,轄區(qū)為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記者既為她的提升感到由衷的高興,也深感美國國務院用人有方。我當時就有一種預感:憑借她的個性、背景和能力,讓白小琳做總領事這樣的高級外交官,肯定能為中美關系的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看上去是個光桿司令,其實有很多朋友幫我”
一晃三年過去。前不久,我與白小琳重逢。眼前的白小琳依然快人快語,說話像開機關槍,講著一口地道的北京味普通話!澳銇淼谜媲!今天是我在美國聯(lián)邦政府工作剛滿30年!”話音未落,爽朗的笑聲溢滿房間。白小琳顯然比在外國記者中心的時候忙多了。談話間,她那樸素的手機不停響起。
談起自己的工作業(yè)績,白小琳說,自己最引以為豪的有三件事:
第一,完成建館。白小琳是2007年11月到任的,而武漢總領事館是2008年11月20日才正式開館。也就是說,整整一年的時間里,白小琳連個辦公室都沒有,只好在武漢市區(qū)租住的公寓里辦公。不僅如此,白小琳手底下也沒有人,整個武漢總領事館實際上只有她一個工作人員。這在美國駐外使領館的建館歷史上堪稱絕無僅有。美國國務院原打算讓白小琳在武漢總領館開館之前呆在北京,每個月去一趟武漢,這樣可以讓白小琳少吃一點苦,但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這位倔強女子的性格。她毅然決然來到武漢,扎下根來,通過多方奔走,終于在一年時間里完成建館,成為繼法國駐武漢領事館之后,中國中部地區(qū)設立的第二個外國領事機構(gòu)。“這是一個里程碑!”
第二,成立中部美商會。就在武漢總領館開館的當天,中國美國商會也宣布在武漢設立華中辦公室。據(jù)統(tǒng)計,目前在武漢的美資企業(yè)已有400多家。中部美商會的成立對促進美國商界到中部四省來投資有很大幫助。本來按照慣例,中部美商會應該在商務領事上任后才成立,但白小琳提前做了。“這又是一個里程碑!”
第三,促進中美法學交流。白小琳迄今已邀請了十幾位美國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學教授到中部四省跟14所大學法學院的老師和學生交流,還帶他們到中部三省的法院參觀,使他們有機會現(xiàn)場觀摩中國法院如何審理民事案件。通過交流,美國的法官發(fā)現(xiàn),“中國的法官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專橫跋扈”。中國法學界人士則對美國如何鼓勵證人出庭、如何保護證人、如何處理青少年犯罪和家庭暴力等充滿了興趣。
白小琳笑著說:“看上去我似乎是個光桿司令,其實我有很多朋友幫我!”上任后,白小琳馬不停蹄,幾乎跑遍了中部四省,結(jié)交了很多朋友,跟各省的領導人物都建立了密切的關系。白小琳還把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年輕外交官動員起來,組成河南小組、江西小組和湖南小組。這三個小組的外交官經(jīng)常跑到武漢來幫白小琳的忙,同時還定期訪問河南、江西和湖南,這樣白小琳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湖北。
白小琳的卓越表現(xiàn)引起了美方的注意。有人問美國駐華大使雷德(現(xiàn)已卸任):“看了武漢總領事館的網(wǎng)頁,我很驚訝!你下面的這個武漢總領館怎么發(fā)展得這么快?像是有50個人在工作!”雷德把這個評價轉(zhuǎn)告給了白小琳,作為對下屬的鼓勵:“Wendy,你給人一個錯覺,好像武漢總領館很大!”白小琳當即作答:“大使,網(wǎng)頁給人的感覺是對的!我并不是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你又不當廣播員,你成天朗讀報紙干什么?”
白小琳1950年出生在臺灣,父親曾在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工作,后隨蔣介石撤退到臺灣。父親雖在政府工作,但酷愛讀書,從小白小琳就聽父親講水滸,講西游。她上的是女子小學和女子中學,一直是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因為從小就喜歡講話,又趕上蔣介石在臺灣推行國語運動,小學一年級就被選中參加全校的國語演講比賽。
白小琳至今仍記得第一次演講比賽的題目是《花木蘭》,講的是中國古代一位奇女子花木蘭如何代父從軍的故事。為了準備好演講比賽,小小年紀的她經(jīng)常在家背著手練習,也因此養(yǎng)成了喜歡朗讀報紙的習慣。父親經(jīng)常問女兒:“面對臺下那么多人,你害怕嗎?”女兒回答:“不怕!老師說,只要把臺下的人都看成西瓜,就不會害怕了!”父親還經(jīng)常問女兒:“你又不當廣播員,你成天朗讀報紙干什么?”盡管父親不理解,但白小琳扎實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就此形成。
中學時,老師曾經(jīng)布置作文,要求每個同學寫出自己的未來志向。白小琳的作文題目是《平凡的我》,開篇就說:“我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因為大家都想做不平凡的人,立一個不平凡的志向應該說是比較容易的。而立志做一個平凡的人,才是不容易的,因而才是最不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