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七月十一日電 題: 八千里路云和月,昨日新娘的愛與情
中新社記者 閆曉虹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每樁與婚姻有關的故事都不免會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從上個世紀中期直到現(xiàn)在,中國五十多年來的愛情與婚姻之路讓人感慨良多!
五十年代,純潔理想
七十多歲的退休教師司林自述說,我是四九年當?shù)谋。那時部隊流行的一句順口溜叫:一個星太小,三個星太少,四個星太老,兩個星正好。在我的追求者中不乏三星四星還有二星的,但我后來偏偏愛上了我們的團支書和黨支委,他經(jīng)歷過抗美援朝等戰(zhàn)爭的洗禮,成熟沉穩(wěn)。
后來,我們兩人興致勃勃地坐著大馬車去辦結(jié)婚證書。那時他還只是個副連級干部,可說是身無分文,沒給我買什麼禮物,只送了我一套巴人的《文藝論稿》;槎Y選在部隊的會議室,辦得簡簡單單。
六十年代,火熱質(zhì)樸
六十多歲的劉桂榮原是個紡織工人,她回憶說,我是一九六六年一月結(jié)的婚,那時侯正趕上批“三家村”。我那時在國棉二廠當工人,那時我們工人地位不低,隔幾個月就能去上北京飯店和中央領導跳舞,在找對象上我們眼界也很高。我和老頭是通過熟人介紹認識的。當時他還是學地質(zhì)的大學生,學他們這個的將來生活都不太安定,可我覺得他人老實巴交特可靠。
結(jié)婚那天,我上午去廠子工作,下午便直奔我租的那一間半房完婚。婚禮大家送的禮物幾乎全是當時的“精神食糧”,我們新郎新娘對著毛主席像三鞠躬,然后才是對著我們的父母三鞠躬。主婚人諄諄告誡我們要“聽毛主席的話,作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
七十年代,革命主導
五十多歲的黎倩曾是外企主管,她和丈夫相識在中學時代。她說,那是六六年文革開始后,我紅得發(fā)紫,是暗地公認的;,但不愛紅妝愛武裝。那時正逢學校間進行革命大串聯(lián),我見到了這個北京男八中的學生領袖。后來我們分別響應去廣闊天地鍛煉的號召,雖然不在一起但仍有書信往來,他在給我求婚的在信中夾帶了馬克思列寧的照片。
我們在七八年結(jié)的婚,婚禮非常簡單,只是兩家人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同一年恢復了高考制度,他上了某重點大學的歷史系。我則放棄了高考機會,全力以赴支持他。
八十年代,復雜多元
四十五歲的沈丹妮是個語言學博士,現(xiàn)在國外定居。她說,我于一九八六年畢業(yè)于北京某名牌大學英語系,在我上學時涉外婚姻還不常見。我因成績出色留在母校外語系任教,他則作為外教從美國來到我所在的英語系參加指導教學。他非常打動我,不僅由于博學、智慧,而且因為平易、風趣。
我們在夏威夷結(jié)了婚。按當?shù)仫L俗,新郎新娘都戴上花環(huán),我還穿著特制的旗袍。出席我們婚禮的朋友很多,他們年齡不同,種族各異。當晚,我們靜靜欣賞了一臺歌舞表演,度過了一個浪漫之夜。
九十年代,異彩紛呈
三十六歲的葉蘭現(xiàn)是某公關公司的職員。她自述道,九六年我來到了新加坡的一所商學校學習工商管理等課程,在那我遇到了我現(xiàn)在的丈夫,他和我同一個班,談吐見地不一般。班里有的中國女生出來前被香港大款包了,承擔全部的生活學習費用。也有的女同學為了將來能合法留在新加坡,就找當?shù)赜绣X人結(jié)婚。我看不起她們。
回國結(jié)婚時,我們照了很貴的婚紗照。最累人的是婚禮前的化裝,花四五個鐘頭做盤頭,還要插花、化新娘裝,然后是大奔馳車把我從家里接走;槎Y在飯店進行,極盡鋪張;槎Y后我們筋疲力盡地回到自己家,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鮮花,還有并不總是充滿鮮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