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
蓬萊閣在山東蓬萊縣城北的丹崖山巔。創(chuàng)建于北宋嘉佑年間(1051063年),明代擴建,清代重修。蓬萊閣高15米,重檐八角,繞以回廊,上懸“蓬萊閣”金字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蓬萊閣下臨大海,殿閣凌空,云煙繚繞。蓬萊素稱“仙境”,古代神話傳說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山、方丈山和瀛洲山。上有仙人及長生不老之藥可采擷。史載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為求仙覓藥先后來此。方士徐福受秦始皇之命求仙,傳即由此搭舟入海。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亦在此過海。 蓬萊閣東側(cè)有上清宮、呂祖殿、普照樓和觀瀾亭等。西廂為避風亭、天后宮(俗稱娘娘殿)、戲樓和龍王宮等。這此樓閣高低錯落有致,與蓬萊閣渾然一體,統(tǒng)稱“蓬萊閣”。登臨閣上,北望長山列島,若隱若現(xiàn),澄波萬里。蓬萊閣由于得天獨厚的地勢,不僅一年四季景色各,一日之間也變幻無窮。晴空萬里時偶有“海市蜃樓”奇觀出現(xiàn),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是極難碰到的。 避風亭:值得一提的是蓬萊閣西側(cè)的避風亭,又名海市亭或避風閣。大門敞啟,所有窗子打開,縱然外面海風呼嘯,但室內(nèi)點燃蠟燭不滅,甚至紋風不動。有人作過測試,火柴點燃后火苗依然;拋紙屑原地下落。到室外一拋。紙屑立即隨風刮到不知去向。百試百靈,實為蓬萊閣一大奇跡。 水城:水城,亦稱備倭城,在蓬萊閣下東部,是一座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它北與長山列島隔海相望,負山控海,形勢險要。北宋年間曾設(shè)刀魚寨,防御契丹。明洪武時,倭寇侵擾,海防吃緊,遂將登州(今蓬萊、長島兩縣)升格為府。并將刀魚寨舊址修筑水城備倭。經(jīng)明清兩代修葺增筑,始成今日規(guī)模。城為土、石、磚混合構(gòu)筑。南北呈長方形,城高7米,寬為8米,長2200米。出于軍事需要,水城僅開二門,南為振陽門,與陸路相連。北是水門又名天橋口,由此出海。水城,城圍水,水環(huán)城。水城門上有一對炮臺,互為犄角,控制附近海面。水城構(gòu)筑奇朽,布局合理,在我國海港建筑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它是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水城中最大的一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