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少妇做受,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首頁>>中國僑界

 

悠悠赤子心 深深教育情
——新會著名旅港鄉(xiāng)親黃球先生的教育情結

2004年10月28日

    
    
    新會人,有誰不知道黃球先生呢?20多年來,這位著名的新會旅港鄉(xiāng)親,心懷桑梓、情系教育,足跡遍及新會每一個有需要的地方。為發(fā)展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他捐款達3000多萬元。他以愛心、善心,發(fā)動眾多海外華僑解囊造福桑梓。新會一中有“名譽校長黃球先生”的銅像,新會僑中有“董事長黃球先生”的銅像,新會人的心中有“榮譽市民”黃球先生的名字。

    
心懷桑梓 回鄉(xiāng)捐建城郊學校

    
    黃球先生,字耀寰,1921年出生于會城城郊環(huán)溪鄉(xiāng)的一個貧苦家庭里,17歲時赴香港創(chuàng)業(yè),歷盡艱辛,成為香港知名實業(yè)家。
    
    1979年,黃球先生回到了闊別40多年的家鄉(xiāng)城郊。當時的城郊貧窮落后,他和家人來到城郊小學,看見學校的校舍低矮破舊,心情十分沉重。他對家人說:“我捐款把城郊小學拆掉,重新建一間學校!痹邳S球先生的資助下,一所嶄新的城郊小學建起來了,后來他又多次捐款擴建校舍,添置設備,辦成一所由小學到初中的城郊學校。
    
    黃球先生對城郊學校的教師說:“我只是捐建了校舍,辦好學校就靠你們了。”城郊學校的教師沒有辜負黃球先生的期望,上世紀80年代,城郊學校成為廣東省教育廳中學語文教法改革實驗點,教學經驗在全省推廣,接待過廣東大部分市、縣的中學語文教師聽課。廣東省教育廳還在城郊學校召開過多次中學語文單元教學研討會議。城郊學校辦得好,黃球先生感到十分欣慰。

    
情系教育 足跡遍及葵鄉(xiāng)

    
    黃球先生自1979年捐建城郊學校以來,對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關心和支持一直沒有停止過。黃球先生說:“那時,剛剛改革開放,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育為先!庇终f:“我認為教育是國家的基礎,如果青少年有好的教育,我們中國會出很多人才!
    
    1981年,黃球先生出任新會華僑中學董事長,出資興建學生宿舍“勤靜樓”以及“求真樓”、“婉芬體育館”、“育德池”(游泳池)。1987年,華僑中學要擴建,但經濟困難。黃球先生發(fā)動眾多華僑港澳同胞籌款,他率先捐70萬港幣。在他的帶頭和發(fā)動下,很快籌得400多萬港幣,為華僑中學的擴建解決了資金問題。
    
    黃球先生的女兒黃美深說:“我覺得爸爸很有遠見,幫助好多地方建設幼兒園,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好的環(huán)境,受到好的教育!笔堑模S球先生在新會捐建了許多幼兒園,如城郊幼兒園、都會幼兒園、新會實驗幼兒園等等,還為江門幼兒師范學校捐建了一座教學大樓,希望江門幼師培養(yǎng)出更多合格的幼兒園教師。黃球先生眼光獨到,希望孩子從幼兒時就開始培養(yǎng),使其根子正,成材快。
    
    20多年來,黃球先生不僅自己多次捐資興學育才,還穿針引線,搭橋鋪路,發(fā)動了許多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回到家鄉(xiāng)捐資為學,大大改善了新會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
    
    新會華僑中學有“三友堂”圖書館,是黃球、陳經綸、利榮康三位香港同胞為了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而結義“三友”興建的。黃球先生說:“我自知自己能力薄,所以找一些經濟好的朋友,希望大家集腋成裘,為家鄉(xiāng)做事。我找了利榮康先生、陳經綸先生,組織‘三友’!
    
    黃球先生的夫人黃梁曼麗女士說:“我時時和他一起行山(拜山),他和人聊天時,總要問‘你是哪里人?’人家說‘我是新會人’,他就盡量去接近人,希望和他回鄉(xiāng)看看。尤其是現在,現在新會事實很美,所以他一見人就問:‘你有沒有回新會?’他就和人家一起回來。如今很多在鄉(xiāng)下捐資辦學的,都是他發(fā)動人家和他一起回來的!
    
    1991年,黃球先生又為新會一中捐建學生宿舍“勤奮樓”和體育館“健德堂”,并出任新會一中名譽校長。
    
    一次,黃球先生伉麗去新會圍墾觀光。圍墾地處新會的最南端,很偏僻。在路上,他們看見有幾個小朋友背著書包走路上學,黃生上前問一個小朋友:“你們走到哪里上學?”小朋友說:“我要走很遠很遠呀!”黃生一聽,皺起了眉頭,看著眼前這么小的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要走那么遠路去上學,心里很難過,便說:“我希望盡量想辦法在這里建一間學校。”當時,有人說:“黃先生,這些都不是這里的原居民,全是外地移民來這里耕種的。”黃生問他:“這些小孩是不是中國人?”他說:“是,不過是外來的外省人。”黃生說:“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嘛!我們要照顧他們,在我們的地方能見到的孩子都要照顧!本瓦@樣,黃球先生出資興建了新會圍墾小學。圍墾小學的建立,解決了當地職工和外來人員子女的入學問題,吸引了許多外來人在這里安居樂業(yè),對圍墾的經濟發(fā)展和圍堤工程建設作出很大貢獻。
    
    黃球先生以家及國的胸懷令人敬佩,他的愛心、善心特別偏向于家庭貧困的子弟。2003年9月,新會婦聯(lián),教育局和兒童福利會組織“奉獻愛心、塑造未來、關愛女孩”的助學活動,準備向100名初中畢業(yè)后中考成績優(yōu)秀而家庭貧困的女學生,每人發(fā)放1000元助學金,使其重返學校繼續(xù)讀高中。黃球先生、黃梁曼麗伉儷得知此事后,即捐助8.5萬元,并親自到助學金頒發(fā)儀式現場向100名家庭貧困的女學生頒發(fā)助學金。今年8月,黃球先生伉儷再次捐助人民幣10萬元。

    
注重勤德 請國家主席題詞

    
    新會的許多小學、中學的校園里,都有原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題詞:“樹公德、育新人”。這是黃球先生為促進新會各學校的德育教育而請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作的題詞,對新會的學校師生鼓舞很大。
    
    黃球先生對家鄉(xiāng)教育的支持不只限于在金錢上的資助,更多的是對學校和學生的真切關懷。他回鄉(xiāng)探親或辦事開會,總是一到新會就提議先到學校去視察,看看教師的工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問長問短。
    
    黃球先生十分重視學生全面發(fā)展,尤其注重“勤、德”教育。他為城郊小學題了四句話:“健體第一,品德至上,學問之功,貴乎勤奮!彼约航忉屨f:“我在城郊小學題了四句。我想了很久,‘健體第一’,是每人必須身體強健!返轮辽稀,是每一個人出來社會都一定要有好品德。如果沒有好品德,讀書也是做一個有知識的壞人!畬W問之功,貴乎勤奮’,我從小做事,今日少有成就,是勤奮,所以,我對‘勤德’二字很深刻!
    
    黃球先生的女兒黃美琛說:“爸爸時常同我們講:不在聰明只在勤。他總是鼓勵我們要勤力,不只是讀書,做事,做人都要勤力!睆乃谛聲恢芯杞ǖ摹扒趭^樓”學生宿舍,“健德堂”體育館;在新會僑中捐建的“勤靜樓”學生宿舍、“育德池”游泳池以及“求真樓”等命名,都可以感受到黃球先生要求學生讀書要勤奮,品德要高尚的情懷。

    
豁達祥和 晚年寄希望于兒女

    
    20多年來,黃球先生對家鄉(xiāng)教育的支持惠及面很廣。有人說,如果把他在各地對學校的捐贈集中起來,足可以新建一間頗具規(guī)模的學校,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那樣可以更加功名顯赫。然而,黃球先生并沒有這樣做。黃球先生為發(fā)展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不遺余力,家鄉(xiāng)人民給予他很多表彰和榮譽,他獲得廣州市、江門市、新會市等地的“榮譽市民”稱號。然而他表現出了令人敬佩的豁達。一次,有關部門在江會路旁邊建了一座涼亭,命名“耀寰亭”。他知道后,覺得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不妥,把它改為“利民亭”。他說:“古人有句話:‘身后碑名空自好’,眼前做的事做了就算了!
    
    黃球先生如今已是83歲高齡的老人了,然而他對教育仍然是那樣執(zhí)著,他把希望寄予兒女身上。“黃生對兒女的希望主要是身教。”他的夫人黃吳淑貞女士說:“我們看見黃生做事總是好節(jié)儉,好熱心教育,很重視教育。黃生在身教方面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秉S球先生希望兒女能多些回家鄉(xiāng),他說:“我對兒女的希望是對社會一定要有貢獻,一定要有好品格。一個人,錢多少不重要。”
    
    “知識優(yōu)于富貴”,這是黃球先生的名言。黃球先生說:“我們中國人有幾句話:樹之有根,水之有源,人之有祖宗”。他把在家鄉(xiāng)興學育才視為造福桑梓的頭等大事,為促進家鄉(xiāng)的教育發(fā)展,他走遍新會每一處有需要的地方,新會人民盛贊他:灑向鄉(xiāng)土都是愛。
    
    其實黃球先生對教育的資助又何止在家鄉(xiāng)新會呢?為籌建五邑大學,他發(fā)動了33個港澳同胞在香港開座談會,苦口婆心地說服他們解囊相助。為江門市籌集教育基金,江門市發(fā)起“萬人行”活動時,黃球先生不顧自己年逾70,冒雨走在隊伍的最前頭。在粵北山區(qū)視察時,他看見連南瑤寨的學校破舊簡陋,兒童入學率只有一半,當即捐資20萬港幣,并出任連南民族自治縣教育促進會名譽會長。為此,廣東省教育促進會設立“黃球獎教金”,把他的愛心灑到邊遠山區(qū)的瑤族人民心中。
    
    20多年來,黃球先生為家鄉(xiāng)和其他地區(qū)捐辦各項公益事業(yè)總值達3700多萬港幣。
    
    晚年的黃球先生對家鄉(xiāng)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他在新會美麗的圭峰山下建了一座新居,名為“祥和苑”,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得更加幸福祥和。退休后的黃球先生經常回祥和苑小住。他覺得呼吸著家鄉(xiāng)的清新空氣,悠然自得,一如新居的名字——祥和。(新會外事僑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