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張波,女,北京市西城區(qū)政府僑務辦公室副主任,1980年開始從事僑務工作。據不完全統(tǒng)計,張波20多年經手處理的僑務來信達1190件,接待來訪11400多人,以一顆赤誠的愛心溫暖了無數歸僑僑眷。人們親切地稱呼張波是歸僑僑眷的“娘家人”。 西城區(qū)是首都中心區(qū),常住人口近80萬,其中歸僑僑眷、港澳同胞親屬、外籍華人親屬和新華人新華僑及其眷屬共14000余人,占全區(qū)總人口的1.8%,居四城區(qū)之首。為了維護歸僑僑眷的合法權力,張波不遺余力地辛勤奔走,在她的努力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為僑胞解決了大量落實政策、住房困難、子女上學、青年就業(yè)、工資待遇等一系列問題,有效地促進了西城區(qū)各項僑務工作的開展,凝聚了廣大僑胞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向心力。 阜外街道的張石民是一位1958年從馬來西亞回國定居的孤老歸僑。由于不幸身患甲狀腺惡性腫瘤,手術后失語,落下殘疾,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僅靠微薄的補貼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張波接到張石民反映生活困難的來信后,立即向主管領導作了匯報,并協(xié)調阜外辦事處的干部到老人家中去幫忙做家務,照顧其生活;當地許多團員青年也自動組織起來為張石民購物、換煤氣、搞衛(wèi)生;街道定期給予張石民生活補助款,各級領導也在年節(jié)派人慰問張石民,給張石民送去了親人般的溫暖。 由于張石民醫(yī)療費支出較大,個人承擔有困難。張波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多方面呼吁,不厭其煩,反復找衛(wèi)生、財政、民政、街道和僑辦領導等多方面協(xié)商,最后由主管副區(qū)長召集各有關部門現場拍板解決,特批6萬元作為張石民醫(yī)療專用款。此后,張波又根據張石民的特殊情況,協(xié)調街道民政等系統(tǒng)為張石民增加生活補貼,指導街道關注他的日常生活。通過自己的工作,張波把政府對歸僑僑眷的深切關懷體現出來。這種對歸僑利益認真負責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街道干部,為“僑”服務成為一種經常的行動。晚年不孤,老歸僑張石民深受感動,其在國外的同胞姐姐得知后專門寫信傾訴感謝之情。 孤身歸僑黃某是位精神病患者,長期住在回龍觀精神病院。十幾年來張波把她的冷暖掛在心上,逢年過節(jié)第一個想著去看她,給她帶去生活必需品和食品。黃某只要見到張波,就高興得手舞足蹈,有說不完的話。十幾年了,黃某對許多親友都不記得了,但她知道,僑辦是她唯一的依靠,每次見到張波都依依不舍。張波每次都耐心地拉著她的手囑咐她安心養(yǎng)病,爭取早日康復出院。醫(yī)院的工作人員都說,難怪黃某總是念叨要找僑辦,想僑辦;僑辦對一個精神病人的關懷真是太細致了。為了讓黃某生活好,張波和街道干部一起研究對她的照顧措施,僑辦為她提供了每月100元的生活補助,街道為黃承擔了十幾年來全部生活和醫(yī)療費用。在張波等僑務干部的關懷照顧下,這個精神病人生活得舒適愉快,日漸康復。 歸僑張某曾經因觸犯刑律判刑入獄,刑滿釋放后受到社會上某些人的歧視。沒有工作和生活來源的張某找到僑辦哭訴。張波熱情接待她,和她談心解除她的顧慮,幫助她樹立起生活和重新做人的信心。為了使張某早日走出困境,張波多方反映她的困難,街道為張某辦理了生活補助和幫困卡,張波還從市僑辦為她申請了每月100元的固定補助。張某用這筆錢做起了手工藝品和服裝加工,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為了表達謝意,她將親手做的精美漂亮的編織花籃送到了僑辦。張波婉言謝絕了她的禮物,囑咐她好好做人,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就這樣,一個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險些重走舊路的人又回到了積極的生活中來。每當各級領導去家中慰問看望歸僑時,張某總是說政府是她的再生父母,同時也堅定地表示,自己要盡力克服困難,用雙手去改善生活。 對于高齡蒙古老歸僑賀繼寶一家,張波更是從解決生活困難、子女的工作、家庭糾紛到最后解決拆遷中的房屋分配等全程關懷,直到最后老人病逝。賀繼寶老人在彌留之際還想著要求見僑辦同志一面,用俄語唱歌表達對僑務干部的感謝和祝福。其女兒給僑辦寫來感謝信說,僑辦對她父親及全家的照顧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他們不會忘記在最困難的時候是僑辦給他們送去了最大幫助和安慰。 為搞好社區(qū)僑務建設,為居住在社區(qū)內的歸僑僑眷更多地解決生活、工作和學習方面的困難,張波根據市區(qū)對社區(qū)僑務建設的新要求,在街道社區(qū)做了大量協(xié)調工作,指導街道僑務干部充分利用財政對街道的固定投入發(fā)展社區(qū)僑務工作和社區(qū)公益事業(yè)、衛(wèi)生保健等,區(qū)、街、居三級社區(qū)服務信息網絡較好地保障了生活在社區(qū)的歸僑的合法權益,使僑務工作向社會化發(fā)展邁進了一步。 作為僑辦副主任,張波很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yǎng),她常對年輕人說,我們有幾千萬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fā)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要用我們的愛心誠心和不懈的努力去溫暖僑心,只有凝聚國內眷屬的心,才能凝聚住海外同胞的心。在她的帶動下,辦公室青年僑務干部堅持深入歸僑僑眷家中,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為他們解決困難,使社區(qū)僑務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一些海外華僑華人回來探親時,特別登門到社區(qū)和僑辦對僑務部門的工作表示感謝。 “只要是歸僑僑眷的事就是大事,就得盡力去解決好,否則心里就不踏實!睆埐ǔ3_@樣說。而歸僑僑眷遇到困難時,也總是向“娘家人”求助。張波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以“溫暖”凝聚了“僑心”,同時也贏得了僑界人士踴躍投資、引資建設西城的熱情,使僑務工作充滿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