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收博采融會中西的白先勇
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第四代作家,白先勇當然不可能像第一代 作家魯迅、胡適等人一樣開風氣之先,但在同輩人中,他卻是最注意廣收博采、融會中西的作家之一。 個人簡介: 白先勇1938年生于廣西桂林市,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白崇禧之子。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yè),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現(xiàn)旅居美國。大學時,和歐陽子、陳若曦等創(chuàng)辦《現(xiàn)代文學》雙月刊,大學畢業(yè)后又創(chuàng)辦了晨鐘出版社。 代表作品: 《驀然回首》、《孽子》、《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 、《金大奶奶》 、《游園驚夢》等。 其文其人: 白先勇是世界華文文學的一個異數(shù),迄今為止,短篇小說不過30余篇,長篇僅有一部《孽子》,再就是一些散文與評論,這就構(gòu)成了他在世界華文文學領(lǐng)域不可撼移的領(lǐng)先位置。 白先勇的創(chuàng)作成就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短篇小說上,分為《臺北人》、《寂寞十七歲》和《紐約客》三部分,其中又以14篇《臺北人》影響最著。關(guān)于這一部分,白先勇的評論知己歐陽子,對每一篇都做了分析,歸總為《王謝堂前的燕子》,她認為《臺北人》的主題命意主要有三:“今昔之比”,“靈肉之爭”和“生死之謎”。 白在自己的每篇小說中都設(shè)法營造一種獨特而濃郁的藝術(shù)氛圍。比如,《玉卿嫂》的決絕,《悶雷》的壓抑,《寂寞的十七歲》的冷寂,《芝加哥之死》的緊張與苦悶,《游圓驚夢》的熱烈與凄涼,《花橋榮記》的哀惋,《冬夜》的落寞,《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淫樂掩蓋之下的無限惆悵等,都處理得十分考究,耐人尋味。 白先勇的小說內(nèi)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描繪官宦世家的興衰;二是描寫旅美華人對故國家園的懷念;三是臺灣社會人民的側(cè)影。 夏志清曾寫道:“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shù)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后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彼踔临澴u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 更簡練的概括是,白先勇著意的都是歷史的興衰感和人生的滄桑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