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省錢妙法
兩次到國外工作,前后聽到一些關(guān)于同胞在外國生活的故事。 在韓國,聽到過這樣兩則:一則是說,一位上海某名牌大學(xué)的教師在韓國的時候,到處宣傳自己的省錢妙法:魚肉他很少去市場花錢買,而是每天起大早“趕!,搶在當(dāng)?shù)厝酥,到大學(xué)附近的海灘上撿拾一種螺螄。他常常自豪地告訴他人,“這里方圓三四公里之內(nèi)海灘上的螺螄都被我一個人吃完了!” 另一則講的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學(xué)中文系的一位教師在韓國“率性任情”的故事。韓國的那所大學(xué),跟這位先生所在的大學(xué)有著多年良好的關(guān)系。中國教師到那里任教,不但報酬優(yōu)厚,生活上也有一項別處所沒有的照顧:可以免費給家人打國際電話。前幾任教師都懂得禮尚往來,使用那電話皆自覺限制在合理范圍之內(nèi)。這位先生一到那里,作派完全不同,不但日日打國際電話,而且一通電話動輒三五個小時。 韓國校方驚詫于電話費之高昂,詢問該先生緣由。該先生大言不慚,聲明他只給家屬打過電話。韓國電信公司提供的電話通話清單上,受話者的電話號碼卻是遍及中國各大城市的。韓國方面對他的家屬如此變動不居,表示難以置信,就將那電話的國際業(yè)務(wù)給停了。 于是,此后中國教師到那里任教,不再享有那待遇。據(jù)說該先生也不是凡事出手闊綽,有些事情實際上是相當(dāng)?shù)牟婚熅b。不闊綽的程度也相當(dāng)驚人,以至于他常光顧的一家超市都避之如瘟神。因為該先生每次光顧,不但討價還價,還總是于結(jié)賬之后,順手拿走若干商品,說是他買了東西,店方理應(yīng)“饒”他的。 來到日本,又聽到好幾則此類故事。其中有三則是北京來的教師在東京“撿自行車”的故事。一位日本同事說若干年前的某個星期天,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有個不速之客造訪:原來剛到本校任客員教師不久的一位先生騎著自行車登門拜謁!一見面,該先生就得意洋洋地告訴日本同事,自己撿了一輛自行車。 有一位女士,奉派來此任教,假期,其丈夫、兒子作為家屬來日觀光。真是賓至如歸,幾天之內(nèi),一家三口,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到處游逛。據(jù)說,自行車也全是“撿來的”。 還有一位先生更絕,回國的時候,硬是將一輛自行車化整為零,攜帶回家。聽故事的時候,我以為是他自己購買的價値特昂的什么稀罕之物,被告知“不過是一輛‘撿’來的普通舊車”。 不錯,東京街頭是有不少看起來無主的自行車,但那也不是可以隨便撿的。自行車之外,別的東西也有帶走的。據(jù)說,有人回國之時,曾經(jīng)將住處日方提供的吸塵器、鍋碗瓢盆之類作為自家行李,搬運回國。 老實說,要是忽略掉故事主人公的國籍或者故事發(fā)生的場所,故事本身都很有趣,茶余飯后皆足以令人捧腹解頣。倘若有作家想撰寫當(dāng)代版的《儒林外史》,那都是不錯的素材。至少,跟選學(xué)專家馬二先生逛西湖買烤鴨時的揣肥瘠之舉,不相上下。 可是,講故事的人多數(shù)都不是中國人,他們不但都沒有忽略故事主人公國籍的意思,相反,都有掩蓋不了的鄙夷與憐憫之情。作為聽者,我每次聽完故事之后,內(nèi)心都很不是滋味,實在是笑不出來。 我曾經(jīng)親耳聽幾個出過國的人談國外生活的經(jīng)驗,津津樂道自己國外的省錢秘訣之后,往往加上一句,“誰叫咱們窮呢”。原來,那都是因為貧窮!一般人說起“笑貧不笑娼”這句話時,大概無不心懷感慨,有時候甚至是憤懣。 但是,假如貧窮的我們都能夠像顏回那樣住在貧民窟仍然快樂如故,像子路那樣衣衫襤褸站在穿著貂裘大衣的人身旁也能毫無愧色,還會有人能夠恥笑我們嗎?人們恥笑的也許不是貧窮本身,而是有些人以貧窮為理由,放棄做人本該有的高貴與尊嚴,做出如上那些行為舉止! (來源:《澳門日報》 作者:啟陣寄自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