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東:納米世界里追尋美
28歲成納米明星 旅美的杰出中國人里,科學家究竟占多大百分比,沒有人統(tǒng)計過。但毋庸置疑的是,美國科學研究領域,一直盛產(chǎn)杰出的華人。 楊培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瘜W家,便是其中一名佼佼者。來自江蘇蘇州、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的楊培東28歲時就成為伯克萊大學助理教授,獨立負責一個實驗室的工作。同時,他還是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近年來,楊培東領導的研究小組接連在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等權威科學期刊上發(fā)表有關納米材料的論文,他本人多次獲得各種科學獎金和榮譽,成為美國和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明星。 2001年6月,《科學》報道說,楊培東的研究小組在只及人類頭發(fā)絲千分之一的納米導線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納米激光器,這一發(fā)明將有可能用于未來的光子計算機。如果說,楊培東28歲就加入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隊伍已經(jīng)足以令人欽佩,那么,這篇《科學》論文的刊登,進一步證明了他的才華,也奠定了他在美國納米研究領域的主力軍地位。 哈佛學會做研究 1993年夏天,22歲的楊培東從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畢業(yè)后,走出合肥來到波士頓,開始了4年哈佛之旅。在哈佛大學,楊培東攻讀的是化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材料科學家查爾斯·利伯教授!肮4年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刻。一開始的學習很不容易,語言障礙是第一大難關,但是,等這個關闖過了,學習也就很輕松了!睏钆鄸|對我說:“與此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在哈佛學會了做科學研究,例如,如何找出重要的科學問題,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以及如何同時進行多項任務等。這些經(jīng)歷對于我在伯克萊開始獨立的學術生涯非常必要。”他說。 美國化學界有個規(guī)矩,學生畢業(yè)后一般不直接留校做教授,而必須先去其它大學或研究機構磨練,以此防止學術上的近親繁殖和裙帶關系,也可促使畢業(yè)生拓展視野、幫助學校吸納各方精英。告別哈佛之后,楊培東從東岸移師西岸,來到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 盡管博士后工作只持續(xù)了18個月,但這一經(jīng)歷對于楊培東的職業(yè)發(fā)展至關重要!霸谑グ虐爬,我是個博士后研究員,我就有充分的研究自由。我可以形成我個人的想法,然后把它們轉化為現(xiàn)實。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我發(fā)展獨立研究技能的階段,這一步非常重要,因為接下來,我在伯克萊開始的是做獨立研究的位置! 工作邀請選伯克萊 2002年夏天,我去美國西岸采訪,在伯克萊見到了楊培東。這是我們在美國的第二次見面,此前曾在華盛頓相遇。 伯克萊校園不大,但迷人。校園在坡上,有層次,有風景。既有唾手可即的伯克萊小城寧靜,又有一灣之隔的舊金山繁華。在這樣的地方做研究,足矣。 楊培東的實驗室就在化學系的陳嘉庚大樓里,那里有秘書幫他安排日常雜務,有一幫學生受他熏陶在他手下從事研究。他們的研究,是在十億分之一米即納米級上進行;用納米科學家的話來說,這是個美麗的小世界。 從圣芭芭拉到伯克萊,路程并不遙遠,但是,對楊培東來說,這次遷移是巨大的跨越,因為,這標志著楊培東在美國完成了從學生到大學教授的轉變。1999年,楊培東與大約20所美國頂尖美國大學面談,最終得到近10所大學的工作邀請,他選擇了伯克萊。“我喜歡這所大學,因為它的學生、我的同事和一流的設備及優(yōu)越的氣候!彼f。 身為助理教授,楊培東手下有20個學生組成的研究組,其中保證有5名來自亞洲的學生,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國和韓國。 說起自己為什么那么年輕就加入伯克萊,楊培東認為這歸結于幾個因素:刻苦工作,善于思考,鍥而不舍。一路上有名師指點,也是他成功的基礎。 創(chuàng)始研究屢獲獎 從加入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那年起,楊培東獲得了一系列殊榮,其中包括2001年獲得的阿爾弗雷德·斯隆獎和2002年的貝克曼青年研究員獎。說起為什么能頻頻得獎,楊培東解釋道:“這是因為我們在半導體納米線方面做了始創(chuàng)研究,尤其是在光發(fā)射和能量轉換方面。我們是正在領導這個領域的為數(shù)極少的研究組!2002年2月,楊培東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納米通訊》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已成功地找到一種制造“多層結構”納米線的方法,能夠使硅和鍺這兩種不同的材料交織組成單根納米線。這些線的尺度在納米水平,最細的達到20納米。2003年4月,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楊培東研究組發(fā)表的單晶體氮化鎵納米管論文。這種納米管耐久、性質一致,有優(yōu)良的光電性能,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現(xiàn)有的電子器件,無論計算機器件還是激光器,依賴的都是二維的半導體接口。而楊培東小組則率先實現(xiàn)了二維半導體接口功能向一維的轉移。在這一過程中,半導體接口的接觸面積得以大大縮小。楊培東認為,從二維到一維這樣一種維度的轉換,將產(chǎn)生巨大的應用潛力,在計算機器件、光電器件、化學和生物傳感器等領域,都“應該占有很大的一席之地”。國內同行頻交流 除了做研究,楊培東還是納米技術公司“Nano SysInc.”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這家公司正致力于將納米技術轉化到實際應用中去,已獲兩輪投資,目前運營情況良好,F(xiàn)在,他是公司科技顧問委員。 事實上,楊培東是在美國拼搏的新一代成功華人中的典型。楊培東的雙博士家庭在中國留美學生中也可謂典型。妻子王玫也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在耶魯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舊金山市區(qū)的一家軟件公司工作。 加入伯克萊后,楊培東與中國的同行,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有較密切的交流,也曾回國訪問。他平均每兩年回國一次,看看國內同行的研究!拔艺J為這種交流在今后幾年中會大大增加!彼f。(吳偉農(nóng)) (來源:羊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