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中華公所百年前記錄用語費思量
語言不斷在演變,過去的用法,在今天聽來,不只是好笑,有時根本無法理解。中文因為不是拼音文字,所以自秦始皇以來,即使方言雞同鴨講,書寫起來總可以溝通。然而來美之后,許多英文要音譯成中文書寫,不同地方移民的發(fā)音不同,對音譯的認定也就不同。美國紐約百年老店中華公所,近日翻出許多過往的記錄,就出現(xiàn)這樣叫人費盡思量的用語。 華埠早期移民以臺山人為主,因此他們自然是以臺山發(fā)音來“音譯”。如“民鐵吾”(Manhattan)、“阿羅”(All)、“科西”(Forsyth)街、“勿”(Mott)街等,只有用臺山話說出來,才能對得上。 中華公所近日翻出許多百年珍藏的紀錄簿,包括“中華公所堂底冊”、“先友冊”或“中華公所義地財產(chǎn)保管委員會議案紀錄部”等,其中就出現(xiàn)不少特殊的詞語。 在一本餐館、衣館交易登記冊的資料中,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屢屢出現(xiàn)“痕位”、“養(yǎng)痕人”等詞。此說法連許多老華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不過,據(jù)來美數(shù)十年的原公所主席雷柏銳表示,“痕位”其實就是鋪頭的意思。所謂“痕”,代表“疤痕”(Scar),也就是代表某個單位。 至于“養(yǎng)痕人”的稱呼,是因為業(yè)主要購買該單位,也代表他要“養(yǎng)”該單位,因而順理成章地被稱之為“養(yǎng)痕人”。雷柏銳又說,“痕位”的說法后來被演變成為“鋪底”或館底。 雷柏銳說,當年中華公所為華人服務(wù)的范圍非常廣,除了幫助華人解決難題之余,也為華人辦理生意交易或店鋪買賣的登記手續(xù),因此才會翻出關(guān)于餐館、衣館交易的登記冊。 另外所涉及的范圍除了華埠之外,甚至跨越布魯克林、朗埃侖(當時的Long Island并非音譯為長島)等,再度證明,當年中華公所即等于華人官府的權(quán)威地位。 (來源:美國世界新聞網(wǎng)記者朱文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