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朗花墳場一角,透過樅樹可以看見已關閉的大樓和停車場。(俄廣才攝)
2005年1月11日,美國西部俄勒岡州波特蘭麥魯瑪縣政府決定挖掘一處懷疑埋有華人先民遺骨的地方。盡管那里早已沒有了墓碑,也沒有一個當?shù)厝A人能夠站出來指認說:“那里埋有本門氏的先人。”但是當?shù)刂腥A會館的主席還是用了“挖祖墳”這個詞。在中國文化的涵義里,挖祖墳似乎帶有貶意的成分,也許包含著侮辱的意味,對中國人來講是難以接受的。但是就在波特蘭,同一個地點,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將是故人亡靈第三次遭受驚擾!
兩次撿骨慰亡靈
被挖掘的地方在朗花墳場,1891年到1928年間,約有1000多名華人勞工被埋葬在這里。他們也許是中國最早一批來美國的勞工,大部分人從事的是修建鐵路或者挖金礦的繁重體力活動。他們的家鄉(xiāng)在中國廣東省臺山一帶。
據(jù)波特蘭地方縣志記載,那時的華工還留著長辮子,長相、吃、穿都與白種人不同,語言上很難相互溝通。華工們總是干著最苦最累的活。他們鉆山洞,埋炸藥,挨打被罵,性命難保。華工從不主動找麻煩惹事,每當發(fā)生勞資糾紛、勞方罷工時,華工從不參與,卻總是被資方利用,頂替那些罷工工人工作。因為干擾了罷工,又搶了罷工勞工的工作飯碗,華工成了勞資糾紛中的替罪羔羊,被其它勞工仇視,所以華人勞工在當時被歧視性地稱作“黃禍”。波特蘭地方縣志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那些挖金礦的華人因為沒有錢,通常總是撿被別人挖過的礦再挖,運氣好時會有些微薄的收獲。一天晚上,幾個美國的年輕人殺死在山里挖礦的十幾個中國人,很多天后才被發(fā)現(xiàn),但仍被判無罪。由此事可見當時的中國人地位十分低下,并不被重視。
隨著修筑的鐵路不斷向西向東綿延,一座座新的城市被催生出來,波特蘭就是在鐵路通達后很快建城并繁榮起來的。據(jù)說在20世紀初期,波特蘭的華人數(shù)量僅次于舊金山市。當時約有1萬左右的華人在此地生活過。
1855年,波特蘭開辟出一片墓區(qū)安葬拓荒建城的先驅,華工雖然也有一席之地,卻不被允許與別國人葬在一起。僅在墓園的西南角,一片坡地的位置劃分出區(qū)域單獨隔離埋葬。墓區(qū)對所有的安葬者都有詳細的登記,惟獨沒有華工的姓名,只有一連串的“Chinaman”作為統(tǒng)計人數(shù)的標注。
故鄉(xiāng)和家園是中國人永遠的情結,即使客死他鄉(xiāng),生者也會盡可能幫助將其送回老家安息。1928年,在朗花墳場將要被地方政府接管之前,由慈善組織幫忙,當?shù)厝A人紛紛按照傳統(tǒng)的撿骨習俗,將早期安葬的華人遺骨取出,運送回家鄉(xiāng)。但是有一些埋葬年代不久的遺體,因為路途實在遙遠,不方便啟運,不得已被繼續(xù)遺落在原處。
然而遺落的亡靈只安息19年。1947年,麥魯瑪縣政府想要更好地利用曾經(jīng)安置華工的墓區(qū)地帶。他們似乎了解華人的撿骨習俗,居然再一次催促中華會館組織當?shù)厝A人“撿骨”。于是,到1948年,265具華工遺骨被強行掘起,輾轉經(jīng)由香港送回老家。
大樓聳立在華工故墳上
“撿骨”,這個古老的中國民間習俗,原本是為了讓客死他鄉(xiāng)的親人葉落歸根,重回家鄉(xiāng)安眠。但是,已無法考證第二次被強行撿骨的華工有沒有真正回到家鄉(xiāng),在親人的手中安葬。
埋葬過華工的坡地很快被填平了,一座新的大樓和大大的停車場,掩蓋了昔日為波特蘭城市繁榮貢獻卑微苦力的華工!
歷史的腳步靜靜地挪移,50年的風風雨雨,撼動著那座聳立在華工故墳上的大樓。由于建筑年代早,當時采用的建筑材料含有危害健康的石棉瓦成分,加之大樓沒有設計抗震功能,已經(jīng)很難符合美國現(xiàn)代建筑物使用的相關法規(guī)。為此,在2003年,波特蘭縣政府決定停止使用此建筑,關閉并拆除這座大樓。有趣的是,預算報告顯示的40萬元拆除費用把官員們嚇了一跳。當前的經(jīng)濟不景氣盡人皆知,到那里去籌集這筆資金呢?但是他們很快調整思路,提出了更新的方案。將此處作為商業(yè)用地拍賣,拆除費將自然轉嫁到購買商手中。
但這時候,豈止是一座大樓,其實整個朗花墳場都已經(jīng)變得脆弱不堪了。越來越多的墓碑慢慢殘破了。每年在萬圣節(jié),還會有頑皮的孩子們來到墓園搗亂。他們在園內奔跑穿梭,常常踢翻甚至打爛墓碑。但麥魯瑪縣政府只設立了一名專職的墓園管理員,很難對墓園進行全面的管理。面對這樣的狀況,一個自發(fā)的組織──朗花墳場之友社在1999年成立了。他們義務承擔起巡護、清潔墓園的工作,自己掏錢修繕墓碑,清除雜草,養(yǎng)護樹木。
朗花墳場之友社的成員認為,這個墓園對這座城市是極其重要的。從波特蘭的歷史來看,最早來這里建城的移民先民們,曾經(jīng)將家鄉(xiāng)最美麗的玫瑰花品種連根帶土地裝在口袋兜里,在顛簸的馬車上一路小心翼翼地護送,過來后栽種到這里。波特蘭從此才有了遍地盛開的玫瑰,有了玫瑰之城的芬芳雅名。朗花墳場是波特蘭城內最早最大的英雄紀念墓園;4個前州長和6個前市長也安葬在這里;墓園內除了葬有美國本土的移民先民外,還有日本、俄國、愛爾蘭等國家的移民先民。當然,許多華人也葬在這里。但是在那個年代,飽受歧視的華人幾乎不被提及。
因此,朗花墳場之友社的成員覺得,即便是在墓區(qū)的一角──那個已經(jīng)被建成大樓和停車場的地方,把它當作商業(yè)用地開發(fā),仍然是對歷史和對先民的不尊重。他們堅決反對地方政府的提議。當?shù)厝A人社團組織──中華會館也站出來反對。
于是,地方政府只好組織相關社團開會,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參加會議的社團組織包括:朗花墳場之友社、中華會館、墓場所在地社區(qū)組織、商會、州政府歷史古跡委員會、民間組織的歷史博物館以及縣政府的相關部門。
從2004年1月開始,之后的每個月第一個周一下午6:00到7:30,歷時一年,協(xié)調會就朗花墳場賣地事件,展開了討論、遞交提案等一系列漫長的會議及活動。
每次開會時,各個社團的代表都帶來各自珍藏的數(shù)據(jù)文件,協(xié)商,交換信息。大家比較不同版本的記載,像拼圖游戲一般,一點點核對照片和地圖,反復仔細地查找,他們逐漸找到墓園里最早栽種的樹木,最早的入口位置等等。種種細節(jié)幫助他們慢慢還原出朗花墳場的歷史風貌。
朗花之友欲解開歷史疑團
對于1948年第二次撿骨事件,縣政府在1952年出具的報告書中顯示:當時有紀錄在冊的59名孩童的遺骨未經(jīng)挖掘,這也就是說,第二次撿骨時掘起的265具遺骨中不包括那59名孩子的遺骨。那么,孩子的遺骨在那里呢?極大的可能性是仍然遺留在原處。于是,協(xié)調會強烈建議縣政府采取科學方法,在建筑大樓和停車場位置探測,查證此事。
2004年6月,當?shù)卣块T聘請地質勘探部門進行聲納雷達探測,結果在朗花墳場大樓前及停車場位置,“發(fā)現(xiàn)了9處異乎尋常的,模糊不清的東西。除了一些大塊的像石頭的東西外,還有一些排列著的,與棺木形狀相像的東西”。其中“5處在大樓前,4處在露天停車場上”。這個發(fā)現(xiàn)將朗花墳場能否用做商業(yè)用地問題的爭執(zhí)焦點,全部集中在“地下是否還埋有華人遺骸?”這個疑問。如果一旦證實有,賣地將更意味著對故人、對華人的不尊敬。
9月,協(xié)調會小組向地方政府遞交了建議書,明確寫明朗花墳場只能永久作為墳場使用,不得變動。反對出賣墓園用地。建議書表示,將由民間組織出面,用6個月時間做計劃書,幫助募捐籌集40萬元的拆除大樓費用。此報告遭到了縣政府的嚴厲反對。分管此事的財產(chǎn)管理局也寫出報告,指責建議書是一個不切合實際的提案,40萬元籌款將會變得遙遙無期,大樓引發(fā)的安全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爭執(zhí)未定,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舉行聽證會,希望在更多的人群中,聽取最廣泛的意見,從而商討出最佳處理方式。但是,縣政府一方因為美國總統(tǒng)大選日益迫近,忙的不可開交,將原定在9月后又改為10月舉行的聽證會再次推遲,以便尋求機會推銷提案;另一方面,協(xié)調會小組成員們又利用縣政府“搓麻將”的時機,發(fā)動媒體尋求支持。
丘育汕為華工找到姓名
丘育汕是中華會館參加協(xié)調會的代表。這位祖籍廣東省梅州,在臺灣長大的華裔女性,最初只是隱隱約約知道一點朗花墳場的歷史淵源,但她是一個熱情正直的中國人,從此付出最大的努力投入這項工作。她來美國生活已經(jīng)25年了,但是她仍然擁有深厚的中文底蘊。參加協(xié)調會討論期間,她從中華會館地下室找出了兩大本厚厚的中文名冊,一點點、一遍遍地翻看。雷達探測事件后,丘育汕與媒體記者一道分析,終于確認手上的兩本名冊就是1891年到1928年間埋葬在朗花墳場的華人亡友名單。例如:1928年的名冊有著與1917年名冊完全相同的編號,分別各有211頁,每頁有3個亡者姓名編號,全冊共1266個編號。但1928年名冊中卻有部分姓名欄留著空白。這恰好證明了一部分人因為在1928年被撿骨,已不在案登記。名冊中記錄有百歲亡故的老人,也有十多個一歲到十五六歲年齡不等的亡故孩童名字。
在1928年的紀錄中,孩子們的名字旁邊被專門注明“永不起金”的字樣。丘育汕猜測,也許是因為他們在美國出生,可能父母也在這里居住,已很難從遙遠的中國家鄉(xiāng)找到親屬,于是被永遠地留在了朗花墳場。丘育汕與記者還發(fā)現(xiàn):1928年名冊記錄撿骨后剩余253具遺體,而1948年第二次被全體“撿骨”的華人只有265具,在從1928年到1948年漫長的20年歲月里,怎么可能只增加埋葬12具遺體呢?再根據(jù)縣政府1952年的報告書中說還有52個孩童的骨頭找不到,加上雷達探測的結果,丘育汕認為:這也就意味著朗花墳場的大樓或停車場下的確可能還殘留有華人的遺骸。這個推論令她們感到無比震驚!
“出賣祖墳丟人現(xiàn)眼”
聽證會終于被確定在2004年11月23日舉行。11月17日,聽證會舉行前的第六天,當?shù)刈钣杏绊懙膱蠹垺抖砝諏恕,在頭版頭條刊登了對朗花墳場是否還埋有華人遺骸歷史事件的詳細報道,質疑賣地行為的合理性。它像一個重磅炸彈,炸得縣政府猝不及防,無處可逃。
后來的形勢發(fā)展,明顯變得對丘育汕領頭的一群人越來越有利。報紙刊登報道的當天下午,主管此事的官員向全體協(xié)調會小組成員發(fā)E-mail道歉,轉變態(tài)度支持他們的提案。接著在聽證會上,賣地行為被眾口一詞討伐成“丟人現(xiàn)眼的出賣祖墳行為”。
地肯定是賣不成了,歷史在被籠罩了70年之久的重重迷霧之后,忽然間云開霧散了。2004年12月6日,麥魯瑪縣政府在每月例會上作出重要決定:立即邀請西北考古探查公司挖掘曾經(jīng)探查出有不明物體的9個可疑點。
挖掘將變成歷史的轉折點。丘育汕說,美國人都不允許將紀念故人的園地用作他途,更遑論華工亡靈曾經(jīng)遭受過歧視和侮辱。華工也是美國國土的拓荒者,其貢獻永遠不可磨滅。如果說過去中國人人微言輕,不敢出聲的話,那么在今天處處講求民主、平等的文明氛圍下,新一代華人移民應該勇敢地站出來,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爭取華人應有的地位,讓已故華人獲得尊重和認可。而這同時也是關系到當代華人以及華人后代的是與非的原則性問題。
這個冬天,朗花墳場成為波特蘭最注目的焦點,朗花墳場在波特蘭的東南方向,原先這里是一片叢生的雜草,但奇怪的是唯有一棵大樹孤獨地挺立著。這里農場的主人所有的家族成員死后都埋在附近。農場幾經(jīng)轉手后逐漸擴展成專門的墓園,而那棵高大的樅樹就是墓園的標志。1856年墓園被正式起名為“朗花”。
100多年過去了,墓園里被紀念者栽滿了各種各樣的樹木,那棵樅樹也漸漸淹沒在與它比高的樹群當中,不容易找到了。這個冬天,因為受到朗花墳場之友社的悉心照料,朗花墳場重新變得美麗起來。雖然天寒地凍,但墓園里綠草依依,參天的大樹像巨傘,為修茸一新的墓碑遮避著風雨。墓園的草地被打掃得干干凈凈,沒有一絲雜物,墓園肅穆地沉默著。
他們在現(xiàn)場哭了
2005年1月11日上午,朗花墓園被從沉靜中喚醒。這一天是開工挖掘的日子。參加協(xié)調會的社團組織成員都來了。中華會館作為事件的主角已經(jīng)站到了前臺,他們與縣政府共同面向媒體發(fā)布了挖掘的消息。縣政府行政官史德菲道歉說:“過去的歷史曾經(jīng)給華人帶來了傷害,是一個錯誤。今天我們的責任就是,用最高度誠意的關心和敬意尊重華人,尊重亞裔社團的意見,糾正所發(fā)生的錯誤。”
中華會館主席應書琪回顧了華人的歷史貢獻,強調說,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為華人同胞爭取應有的權利。在心田佛法大師的超渡祈福儀式后,挖掘機巨大的機械手開始向堅硬冰冷的地表深處掘進。
挖掘工作十分嚴謹,在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9個可疑點上都圈點了紅色和綠色的標記。雖然原計劃用兩天時間完成工作,但挖掘一開始就受到了阻礙。地面太堅硬,常常碰到大的石塊,那是因為1948年挖掘后,為填充坡地,使用了大塊水泥的緣故。但不斷有東西被挖出。像殘破的碑片,玻璃瓶口,瓷的碗盤碎片等。第二天中午,兩塊較大的墓碑殘片露了出來,清晰可見亡者的姓名和卒年。丘育汕仔細地把它們抄了下來。
那天中午,丘育汕和中華會館主席都沒有顧上吃飯,挖掘緩慢地進行著。簽約兩天時間的西北考古探查公司只來得及挖掘兩處可疑點,沒有獲得重大的發(fā)現(xiàn)。嚴格按程序辦事的縣政府又召開協(xié)調會,討論是否繼續(xù)挖掘,結果決定再增加一天作業(yè)時間,日期被確定在當月的19日。
挖掘間歇的那幾天,丘育汕并沒有閑著,惦記著那兩塊墓碑殘片上刻寫的名字。在她擔任校長的中華學校辦公室里,她長時間地翻看著那兩本名冊。所幸終于有了結果。名冊上清楚地記載著兩個人的生卒年代:
陳文贊,廣東省新寧縣沖凌村人,1913年4月25日下葬,卒年48歲。
李官福,廣東省新會縣沙堤沙嘴村人,1915年1月15日下葬,卒年55歲。
丘育汕立即將發(fā)現(xiàn)通告了所有相關人員。1月19日一大早,所有關心朗花事件的人都趕到了朗花墳場。10點鐘,在大樓前的空地位置,4英尺深的土層里,歷史顯露出了它真實的一面:
棕紅色的已經(jīng)化成粉狀的線條清晰地勾勒出棺木的形狀,長度和寬度的比例都不大,上面有一些白色的粉末?脊艑<彝茰y棕紅色的粉末可能是腐朽的棺木木屑,白色的粉末是原來棺木兩邊的金屬把手。輕輕撥開白色粉末,立即看到已經(jīng)變成褐色的排成一列的兩截骨頭。考古專家懷疑它們是孩子的手臂骨──前臂和后臂兩截。
在場的中國人親眼見證了歷史,那些與自己同出一源的先民的遺骨,被深埋在地下,沒有親人來探視,沒有紀念的墓碑,他們差一點就被歷史遺忘。
朗花墳場之友社的主管在現(xiàn)場哭了,她說這是她從來沒有想到的事,地下埋著的人從來沒有得到尊敬,現(xiàn)在是到了應該為他們想想的時候了。
丘育汕向越來越多趕到現(xiàn)場的朋友們伸出一只手臂,先攥拳,然后彎起手臂做了一個有力的手勢。也許她是要告訴別人發(fā)現(xiàn)的骨頭的部位,但它更像一個力量的象征。
還有許多未知的秘密。例如還無法判斷被發(fā)現(xiàn)遺骨的性別,也無法確定在附近是否還會挖出別的遺骨,但最想知道的事情已經(jīng)了然于世了,華人曾經(jīng)被埋葬在這里的歷史事件終于得到了完全的證實。
挖掘停止了,考古專家輕輕地用一塊藍色的油布覆蓋住遺骨,挖掘機高高舉起手臂,將松軟的濕土徐徐抖落進墓坑。在場的華人懷著復雜的情緒注視著這一切。人們有理由擔憂,歷史會不會再一次被掩埋?還有人在問,為什么不可以將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和還能再發(fā)現(xiàn)的遺骨撿上來,用一種尊敬的方式重新厚葬?或者,就在這個地方,從今往后算起的未來日子里,永遠的停止挖掘吧,讓故人安眠,不再受到驚擾!
未完的故事
1月19日之后,協(xié)調組已經(jīng)開過兩次會了,大家討論著能否到現(xiàn)場舉辦悼念活動,是否需要樹立紀念碑,如何恢復和保留原先的華人墓區(qū),是否應派人守護墓園等等問題,縣政府已初步擬訂計劃,將籌集一筆專項資金,解決上述相關問題。
發(fā)現(xiàn)并證實華人遺骨的存在,并沒能讓丘育汕感到解脫。相反,她產(chǎn)生了一種更大的希望。她說,一般人們只習慣于本民族的文化,但即便不能學習別的民族的文化,也應該確立一種觀念,就是對每一種文化都給予合適的對待和尊重。她的愿望是:在今后的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宣傳,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悠長遠久的中華文化。
波特蘭與中國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例如它與蘇州結成友好城市已經(jīng)有17年的歷史,2003年中國女足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事也在這里舉行,現(xiàn)在當?shù)氐娜A人也有將近3萬人。但愿朗花墳場的事件有公正的處理結果,而經(jīng)過這件事情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和波特蘭人能夠更加友好地相互記取。
(來源:美國世界新聞網(wǎng) 作者:田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