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華裔獲選百年來“建筑工程最有貢獻人物”
據(jù)建筑工程界最權(quán)威性的雜志《工程新聞記錄》(Engineering News Record)最新一期的報導中,選出125位在過去125年對建筑工程最有貢獻的人物,其中有4位華裔入選,分別為建筑大師貝聿銘;造橋?qū)<伊滞、鄧文中,以及有“污染防治先生”美譽的林作砥。 82歲的貝聿銘一生有許多經(jīng)典之作,包括華府“國家藝廊東廂”、巴黎“羅浮宮”金字塔入口、香港“中銀大廈”、克里夫蘭的“搖滾樂名人堂”等。該雜志稱許貝聿銘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文化,優(yōu)美、莊嚴之外,他設計的建筑物會使四周的環(huán)境都顯出活潑的氣氛。 87歲的林同炎是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他的作品分布半個地球,最喜歡的是坐落臺北、造型輕巧流線的關渡大橋。林同炎對建筑工程最大的貢獻是創(chuàng)造了預鑄混凝土,由于該建筑融合傳統(tǒng)造橋工程常用的鋼筋和水泥的優(yōu)點,但強度和負載量最大,使得建造長跨度大橋成為可能;而“預鑄混凝土學”也成為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必修的教材。 甫獲美國土木工程師協(xié)會頒發(fā)1999年羅勃林獎的鄧文中博士,工程界以“鄧氏大橋永無日落”推崇他的成就。 60歲的鄧文中,畢業(yè)于香港珠海學院土木工程系,德國達姆城工科大學土木工程博士。鄧文中在圣地亞哥Pine Valley Creek為美國設計了第一座長達450英尺的懸臂梁大橋,于1975年完工,他也是該項技術(shù)的先驅(qū)。30多年來鄧文中設計的橋梁超過百座,臺灣和大陸都有他的作品;鄧文中在1978年于紐約創(chuàng)立“達士工程顧問公司”,1995年與總部設在舊金山的“林同炎國際公司”合并,目前系該公司的董事長。 80歲的林作砥被工程界尊稱為“污染防治先生”,他首創(chuàng)的“3P”(Pollvtion,Prevention,Psys)kk“防治污染的報酬”計劃,鼓勵工業(yè)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觀念,使科技和工業(yè)產(chǎn)品以追求零污染為目標,不但成為美國的國家環(huán)保政策,也廣泛的被歐美各國引用。 林作砥出生于北京,是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在上海受大學教育,獲工程學士學位,1948年來美先獲明尼蘇達大學工程科學碩士、1952年獲得該校第一位衛(wèi)生工程博士學位。林作砥一生獲獎無數(shù),1974年被尼克松總統(tǒng)任命為“空氣品質(zhì)顧問委員會”委員,1976年榮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