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參政:超越族裔背景的思路
加拿大卑詩省西門菲沙大學(xué)高級講師謝堅最近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在未來聯(lián)邦大選中,華人選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華人選華人,一種是華人選為華人辦事的人。 華人選華人的邏輯很簡單,只要是黃皮膚黑眼睛,再加上會講華文,就應(yīng)該得到華人的選票支持,不管這個人的品格素質(zhì)怎樣,也不管他選上后是否真的為華人辦事;選為華人辦事的人邏輯也不復(fù)雜,不管你是白人還是黑人,只要你能為華人利益著想,為華人社群辦事,華人選民就應(yīng)該支持他。 顯然,前者的邏輯是基于族裔背景,后者的邏輯是基于社群的利益。在華人參政的早期,華人選華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為整個社會對華人的重視不夠,甚至還有負面的印象,華人社群也有妄自菲薄的傾向,有華人敢于出來做“出頭鳥”,對改變?nèi)A人的形象,鼓舞華人參與政治和社會是相當重要的,華人選華人,是一種無奈,也是必然的途徑。 歷史在前進。在現(xiàn)在的情況下,華人選華人并非不可以,但應(yīng)該加上一點條件,這個華人參選者應(yīng)該有水平,有理念,人格健全,值得信賴。從這個意義上講,選為華人辦事的人可能更符合邏輯。說穿了,民主政治的功能就是公平合理地商討如何進行利益的分配,不管這個人是什么背景什么族裔,他肯為華人代言,肯為華人出頭,肯為華人利益奔波,華人就沒有理由不選他。當然,這樣的人是華人,那最好。在某種情況下,一個非華裔可能更有勇氣,不避諱為華人挺身而出,也更能說服其它族裔認同華人在加拿大的貢獻。 猶太人在這方面做得不錯。美國總統(tǒng)沒有一個是猶太人,但沒有一個總統(tǒng)不為猶太人講話。猶太人必須要在政治上找代理人,因為他們有以色列問題。華人不必這樣做,但沒有理由拒絕為華裔社群辦事情的人。 華人選民,應(yīng)該跳脫狹隘的族裔情意結(jié)。(丁果) (來源加拿大《星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