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華人參政必須經由投票來實現(xiàn),已經是各方的共識。表達自己的想法,體現(xiàn)自己的力量,讓候選人聽到華人的聲音,都需要華人積極參加投票。但華人的選票應該投給誰?如何凝聚華人,讓華人的政治力量最大化?在做法上還存有不少爭議。
奧佛利全球戰(zhàn)略公司共同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長金贏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對參政缺乏熱情,華裔作為一個少數(shù)族裔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但要進入主流社會,不能只強調少數(shù)族裔的利益。華人有什么利益和白人是對立的?”
“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華裔選民應該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泵绹巳R蒙研究所研究員湯本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不應該押一個寶,應該學習猶太裔,押雙寶。猶太裔人數(shù)并不比華裔多很多,但無論是支持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團體,都有猶太裔的力量。
華裔:不要將自己邊緣化
湯本認為,美國社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曾經是種族歧視嚴重的國家。民權運動對打破白人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使得社會能出現(xiàn)各族裔的精英人物。但目前的現(xiàn)實是,過分強調族裔配額制結果反而造成對華人的歧視。他以“平權法案”為例分析,加州大學新生錄取分數(shù)線華人最高,甚至高于白人學生,這就是過分強調族裔訴求的結果,華裔因為優(yōu)秀反而受到歧視。
湯本說,凝聚政治力量必須在有效的基礎上,而且必須能反映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超越政治選擇來講族裔利益,只偏向民主黨,這并沒有代表全部華裔的利益。
金贏是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克里中文競選網站(www.johnkerry.com.cn) 的發(fā)起人。她說,“對于團結少數(shù)族裔的政治力量,在做法上要合法。選舉權是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能不能說服選民要看你的能力。另外要有長遠的眼光。爭取少數(shù)族裔的利益不能犧牲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美國只有一個政府,少數(shù)族裔沒有什么國中之國。她指出,民權運動在為非洲裔爭取利益的同時,其它少數(shù)族裔也同時受益。”
金贏說,美國的民主制度是多數(shù)人來統(tǒng)治,但少數(shù)人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護。對于總統(tǒng)候選人而言,所提出的必須是全美國人最關心的議題,比如健康保險、經濟、環(huán)保、貿易等,目前最重要的是伊拉克問題?死锔傔x中文網站開通后,得到很多華人的反饋意見。普通華人關心的議題也是其它美國人關心的議題,像醫(yī)療保險、就業(yè)機會、伊拉克政策。金贏說,“在這個網站上,中美關系、移民政策等,是媒體更多提出的問題。”
金贏說,候選人競選時關注的是把握國家總的發(fā)展方向,至于具體的政策,等成為總統(tǒng)后才會公布。同時社會的運行處于一種動態(tài)過程,決策者制定及公布政策也需要選擇適當?shù)臅r機。
民主黨、共和黨,誰與亞裔更貼心?
今年大選中,共和黨、民主黨兩邊的候選人在競選廣告投放中,都沒有顧及亞裔媒體,這在亞裔社區(qū)中成為熱門話題。不少社團領袖認為,這表明候選人不在乎和亞裔社區(qū)的溝通,不重視亞裔選民,這是不公平的。
金贏說,“候選人競選資金很大的一塊用于廣告費,以克里的競選為例,40%的資金用在廣告上,但他的廣告主要投放在最可能影響選舉結果的17個激戰(zhàn)州。布什的廣告政策大體也是這樣。但亞裔,特別是華裔,居民以及媒體集中在加州、紐約州。這兩個州都是民主黨的大本營,如果在俄亥俄州(屬于搖擺州之一)有一份有影響力的中文報紙,那么就很容易獲得候選人的廣告。”金贏認為,在這個問題上華文媒體也需要主動,向候選人的競選團隊介紹自己的實力和定位,同時按照競選團隊的要求進行廣告包裝。
對于布什和克里哪一方在爭取華裔選民上更賣力,金贏認為當然是克里。他是推出中文競選網站的第一位總統(tǒng)候選人,以至于共和黨的高層都來取經。在整體政策上金贏認為,“民主黨的政策會更有益于華人,因為絕大多數(shù)華人是中產階級,華人中還很少有巨富。她也認為,克里的政策能讓華裔切實受益,而布什的政策更多是表面上的。”
亞美商業(yè)中心總裁王章華認為,在政策上,兩位候選人到現(xiàn)在都沒有特別提出針對亞裔的訴求。不過他指出,“亞裔也沒有一個大家共同認為的重點議題,談論的都是一些個人觀點!彼J為,對此需要進行民意調查,了解亞裔真正關心的議題。
克萊蒙研究所的湯本更傾向共和黨的觀點,他對共和黨的國內政策比較贊同,但并不認可其外交政策。他說,共和黨當然有其缺點,但它對個人產業(yè)的肯定以及對家庭觀念的重視使得優(yōu)秀華人天然成為共和黨人。對于兩邊候選人爭取華裔的努力,湯本說,老、小布什對華人力量一向比較重視,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好感并不能因為小布什說過一些強硬的話就否認這一點。
(摘自:《華盛頓觀察》周刊 作者:盧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