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認同的比較分析

張秀明(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
除華人外,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龐大的海外族群,如非洲裔、西班牙裔、阿拉伯裔、俄羅斯裔、印裔、日裔等。海外華人作為一個中國移民及其后裔組成的族群,具有移民社會所有的共性,但以往的研究視野過多地局限于單純的華人研究,缺乏橫向的比較研究,因而將許多可能是其它移民族群所共有的特征視為華人所獨有,從而得出華人“例外”和“特殊”的結(jié)論。已有一些學者注意到了這種偏向,進行了相關的比較研究。這有助于人們對海外華人社會全面和客觀的認識。這里我們選擇馬來西亞華人與印度人進行比較研究,是因為印度人的情況與華人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一,就其祖籍國而言,中國和印度都是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古國,其文化具有極強的凝聚力。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海外印度人對印度文化都有極強的認同;第二,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都形成了龐大的海外移民群體,海外華人有3000萬,海外印度人近2000萬。他們都形成了較強的經(jīng)濟實力,海外華人的實力眾所周知,海外印度人的實力也引人注目,其收總額已高達3400億美元,相當于印度國內(nèi)9.4億人口的收入總和;第三,作為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在目前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中,都比較重視海外族群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人對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參與及作用已有廣泛研究,同樣,印度自80年代推行經(jīng)濟改革后,海外印度人也積極參與其中,成為印度經(jīng)濟發(fā)展的強大力量。而對這些,我們了解得還太少。東南亞華人對中國經(jīng)濟的參與常常引起不必要的敏感和誤解,海外印度人是否也面臨類似的問題?第四,由于歷史的原因,80%以上的海外華人分布在東南亞;而近代印度移民90%以上分布在東南亞。特別是在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均為當?shù)囟嘣褡迳鐣闹黧w民族之一。他們在移民的背景、對本民族文化的保存和認同、對當?shù)厣鐣恼J同以及與祖籍國的關系等方面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一、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的基本情況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組成的國家,約有30個民族。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是馬來西亞的三大民族,約占人口總數(shù)的90%。據(jù)馬來西亞國家統(tǒng)計局1998年6月20日的統(tǒng)計顯示,馬來西亞人口達2217.9萬人,其中馬來人1284.28萬人,占總?cè)丝诘?7.9%,華人551.54萬人,占總?cè)丝诘?4.9%,印度人156.23萬人,占總?cè)丝诘?.1%。由于華人生育率下降,華人在總?cè)丝谥兴急壤诓粩嘞陆担@一趨勢引起華人社會的普遍憂慮,擔心華人的地位會因人口的逐漸減少而受到削弱。而印度人由于保持了較高的生育率,其人口規(guī)模一直保持穩(wěn)定。
馬來西亞華人大多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主要是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四省的五大方言群,據(jù)馬來西亞統(tǒng)計局1991年的統(tǒng)計,閩南人最多,其余依次為客家人、廣府人、潮州人、福州人、海南人和廣西人等。華人社會保持著最鮮明、最完整的族群文化和特征:他們保持著除大陸、港、澳、臺以外最完整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華文教育體系,長期出版有多家華文報紙,還有4000多個社團組織。擁有獨立的華人參政黨和反對黨,仍堅持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雖然華人也有方言和地區(qū)集團之分,但所有的華人都承認自己是同一民族的成員,共同的語言、文化和習俗使華人對本民族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宗教信仰在華人社會中也從未產(chǎn)生過分化作用。鮮明、強烈的民族認同成為華人團結(jié)一致爭權自身權益的強大力量。但同時也給人這樣一種印象:華人似乎更不易被同化。
與華人相比,印度人的種族和宗教構(gòu)成要復雜得多。所謂的印度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的種族概念。既有地區(qū)和語言之分,又有種族和宗教之分,還有種姓之區(qū)別。馬來西亞印度人中,泰米爾人占主體,約為80%,馬拉雅蘭和泰盧固人約占14%,其余為北方的旁遮普人、孟加拉人和古吉拉特人。泰米爾人中又包括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按宗教來劃分,80%為印度教徒,此外還有錫克教徒、穆斯林和基督教徒,而穆斯林自1947年印巴分治后又分裂為親印派和親巴派。同一種族內(nèi)部又分為許多不同種姓。直到戰(zhàn)后這種種姓意識也并沒有淡化,如80年代中期,馬來西亞仍有50多個印度人的種姓團體。印度人也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各種族仍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各種族之間很少來往。由于語言、宗教、種族等方面的差異使印度人從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力量,再加上印度人是三大種族中人數(shù)最少的,經(jīng)濟力量也較弱,在爭取本民族權益等方面不像華人那樣有聲勢,其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地位都有被邊緣化的傾向,因此有人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印度人對馬來人優(yōu)先等種族主義政策較為容易接受,印度人與馬來人在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利益沖突較為不明顯,印度人似乎比華人更容易融入馬來人社會。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一、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 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對本民族文化都保持著頑強的認同。從宗教信仰來看,88.5%的華人和83.1%的印度人都信仰其傳統(tǒng)宗教。另有0.4%的華人和5.3%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雖然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度人的比例要高于華人,但這并不說明印度人比華人對馬來文化認同的程度更深,因為這些印度穆斯林在來到馬來西亞之前就信奉伊斯蘭教。而且,雖然他們與馬來人信奉相同的宗教,但并沒有被完全接納為馬來人,不能享受馬來人的特權。并不能完全通過宗教和文化上的認同而完全融入馬來人的社會之中。因此可以說,認同的障礙在于種族的差異和特權,而不是宗教。就母語教育而言,華人在維護華語教育方面成就顯著,印度人也在保持自己的母語教育。如目前共有525所淡米爾語小學。在農(nóng)村的印度人中間,淡米爾語仍是他們交流的主要語言。印度人的社會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相同的語言和宗教集團中。 就社團組織而言,馬來西亞華人擁有4000多個各種類型的社團。從來到馬來亞的第一天起,為了守望互助,華人就組織起來,直到今天,社團仍是華人社會團結(jié)互助、維護和爭取自身權益的核心力量。印度人同樣也以這種方式保持集團的認同,維護集團的利益。以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為例。從移民馬來亞的第一天起,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就成立了許多互助社團,這些社團已成為這一族群最重要的中心,也是其種族認同的象征和加強團結(jié)的公眾聚會的場所。這些社團能滿足斯里蘭卡泰米爾人所有的各種需求,一直到今天依然在發(fā)揮著作用。 在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上,華人社會存在著老一代與二三代認同上的差異。一些人對年輕一代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淡漠憂心忡忡,實際上這是許多移民族群面對的問題。如年輕一代的斯里蘭卡泰米爾人對祖先的文化傳統(tǒng)也漠不關心,越來越少參加本民族的社會文化活動及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他們對斯里蘭卡發(fā)生的一切也沒有興趣。由于生于斯、長于斯,年輕一代的認同肯定是越來越當?shù)鼗?br> 二、華人對中國與印度人對印度認同的轉(zhuǎn)變 眾所周知,二戰(zhàn)后,馬來西亞華人經(jīng)歷了國家認同的轉(zhuǎn)變,由戰(zhàn)前的認同中國轉(zhuǎn)變?yōu)檎J同馬來西亞,印度人也經(jīng)歷了同樣的轉(zhuǎn)變。目前,70%以上的印度人出生在當?shù),另?5%的人在當?shù)鼐幼∫堰_10年以上。他們與印度的聯(lián)系只是感情上和文化上的聯(lián)系。 印度人與華人一樣,都是作為英國殖民者開發(fā)馬來亞的廉價勞動力來到了陌生的馬來亞,作為僑居者,他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衣錦還鄉(xiāng),榮歸故里。因此,在戰(zhàn)前,他們更關心的是印度而非馬來亞。30年代,印度的民族主義在馬來亞的印度人中間傳播開來。1930年,一份名為<印度人>的周刊創(chuàng)刊,其宗旨是要告訴印度人:一,自己是印度人;二,不要忘記自己是印度人。隨著印度獨立運動的興起,馬來亞的印度人更多地卷入了印度的獨立運動之中。他們甚至幼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來擺脫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因此,在日本人占領馬來亞期間,馬來亞的印度人成立了以鮑斯為首的印度同盟軍,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出于愛國熱情參加了這一組織,并赴緬甸前線與英軍作戰(zhàn),無數(shù)的珠寶財產(chǎn)匯入了同盟軍。印度人的民族意識得到了空前的覺醒。雖然這一運動很短暫,但它無論是在印度國內(nèi)還是在馬來亞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印度,同盟軍被視為民族英雄,在馬來亞,印度人第一次不分語言、宗教、種族、種姓,團結(jié)在一起。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印度人的政治熱情又重新高漲起來,主要是支持印度的獨立運動。1946年的印度人國民大會就是為了支持印度的獨立要求而成立的。印度人對印度政治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興趣。認同于印度的傾向更加明顯:掛印度國旗、崇拜甘地、對尼赫魯?shù)牡皆L空前熱烈的歡迎。巴基斯坦建國前,馬來亞的印度教徒與印度穆斯林之間發(fā)生了嚴重的沖突?傊,印度發(fā)生的一切左右著馬來亞的印度人。 戰(zhàn)后初期特別是馬來西亞獨立后,馬來亞的印度人曾希望保持雙重國籍,受到了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的批評,印度政府也不鼓勵雙重國籍,提倡印度人選擇當?shù)貒。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加入了當(shù)貒,實現(xiàn)了國家認同的轉(zhuǎn)變。但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仍保持著對印度的感情和文化聯(lián)系,也在關心印度的政治。如1980年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被其錫克族衛(wèi)士刺殺后,在馬來西亞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之間爆發(fā)了激烈的沖突,F(xiàn)在馬來西亞的一些印度人文化社團經(jīng)常請邀請印度的老師到馬來西亞教授傳統(tǒng)的印度舞蹈和音樂,穆斯林也從印度邀請宗教學者或牧師作寺廟主持。印度的電影明星在馬來西亞印度人中間受歡迎的程度不亞于在印度國內(nèi);在體育比賽中,印度人經(jīng)?駸岬刂С钟《汝牐词购婉R來西亞隊對陣也是如此。所有這些使馬來人更加深了這種印象:印度人對印度的感情和政治聯(lián)系是根深蒂固的,他們更像是印度的兒子而非馬來西亞的兒子。 總之,印度人保持著與華人相同的對祖籍國的情和文化認同,并因此而同樣遭到了馬亞人對其認同的懷疑。 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華人又恢復了與中國的聯(lián)系,特別是經(jīng)濟聯(lián)系。究竟如何看待華人與中國的這種聯(lián)系?東南亞諸國包括馬來西亞曾經(jīng)有過疑慮,現(xiàn)在也逐漸認識到這種聯(lián)系更多的是一種經(jīng)濟的聯(lián)系,而非政治的和感情的聯(lián)系。正如有的學者的看法: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已從“貢獻”轉(zhuǎn)變?yōu)椤昂献鳌,是一種互利的關系。對這種關系的過份擔憂是不必要的。印度政府也在采取各種措施吸引海外印度人為印度的發(fā)展做貢獻。如1999年,印度政府宣布,給海外印裔人士頒發(fā)一種特殊的“回鄉(xiāng)證”,持外國護照的四代以內(nèi)的印裔人士只需交納1000美元,就可以獲得有效期為20年的印裔身份卡,憑此卡可在印度購買住宅和非農(nóng)用土地,在投資和開辦企業(yè)等方面也將享受一些優(yōu)惠待遇。印度目前有670萬印僑和1500萬印裔居住在海外,他們在印度經(jīng)濟建設和科技發(fā)展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他們與印度的這種聯(lián)系是否也引起了不必要的懷疑?目前海外印度人與印度的關系究竟如何?這些問題還需要今后更深入的探討。 王賡武教授一直提倡,可以把華人作為個案來研究,但不要把華人作為另類來對待。這種橫向的比較研究無疑會拓寬華人研究的視野,從而更有利于我們對華人問題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