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少妇做受,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首頁>>華僑華人



美國華人在大選中的表現

2004年11月9日

    
    經過兩個月的激烈角逐,美國大選終于塵埃落定。美國華人在這次大選中的表現則可圈可點,除紐約州破天荒選出了第一位華裔州眾議員孟廣瑞以外,俄勒岡州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吳振偉、舊金山地區(qū)的華裔加州州眾議員陳煥瑛和余胤良均告勝出,連任成功。更重要的是,華人參政意識獲得突破性飛躍。

參政意識獲歷史性突破

    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共有包括聯邦眾議院及州議會在內的4名華裔上榜,這一結果代表著在美華人參政的成功,亦折射出華人參與美國主流生活的意識開始趨于成熟。在10月26日紐約州眾議員競選辯論會上,共和黨候選人謝美琳、民主黨候選人孟廣瑞以及綠黨候選人周長青首次用母語(中文)進行競選辯論,主流媒體均作報道,甚具指標意義。
    
    有播種就有收獲,華人在美國大踏步參政,還體現在越來越多的華裔政治精英在政壇崛起。一般認為,成功連任的布什總統將任用更多的華裔官員。專門披露華盛頓政界消息的《國家雜志》日前報道,預料將有兩名華人入閣。
    
    現任運輸部長諾曼峰田有意離職,協助布什競選有功的勞工部長趙小蘭可能會如愿頂替,或者擔任主導美國經濟命脈的能源部長。而放棄競選連任的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有望掌管內政部或教育部,盡管駱家輝屬于民主黨人,在這次大選中充當克里的競選干將。
    
    布什主政至今,已經任命了大約75名華裔官員,除趙小蘭以外,還有國防部副部長朱思九、農業(yè)部副部長任筑山、防務管理部助理副部長劉邁克、能源部原子廢料局局長嚴斯臺、勞工部財務長莫天成、國務院巡回大使周啟康(主要負責艾滋病防御和保健事業(yè))、聯邦檢察官黃金玉,商業(yè)部助理副部長吳旭淳、副助理部長董繼玲、教育部雙語教育司副司長張曼君、勞工部第十區(qū)部長代表(管理華盛頓州等6個州)梁必明、勞工部第三區(qū)部長代表譚安祺、輔助醫(yī)學顧問委員會委員楊自國、全美唯一華裔最高法院法官——加州最高法院法官陳惠明等等。
    
    其中不少華裔官員的工作直接關系到全美的民生福祉。例如,住房和城市發(fā)展部的助理部長劉美方,督導全美的公共房屋項目。有些華裔官員的工作甚至影響著美國的未來,如商務部助理副部長吳淳旭管理著有4000多名職員的技術管理局,掌握與經濟增長相關的科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方向,在全球各地協調美國與這些國家的科技合作。

布什政府的華裔高官群

    與其它族裔比較起來,華裔高官群無疑是布什政府的一道風景線。祖籍上海嘉定的趙小蘭1955年出生于臺北市,60年代初赴美。趙小蘭曾擔任過老布什政府中的交通部副部長。她與美國一些工會領導層有著密切的聯系。趙小蘭的丈夫是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米切爾·麥康奈爾。麥是共和黨內的一員干將,亦是肯塔基州唯一一位連續(xù)3屆當選的共和黨參議員,現任共和黨參議員委員會主席。
    
    駱家輝祖籍廣東臺山,1950年在西雅圖出生,童年時家境清貧,但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憑助學貸款及獎學金順利完成耶魯及波士頓大學學位。駱家輝于1981年踏進政壇,曾先后擔任了11年的州眾議員,1993年當選華盛頓州景縣縣長,并獲委任為州副檢察長,行政經驗相當豐富。1996年當選為全美首位華裔州長,也是夏威夷州之外的第一位亞裔州長。
    
    美國農業(yè)部次長任筑山,1960年從臺灣大學畢業(yè)后留美,是美國史上在聯邦政府職務最高的華人之一,也是美國大學第一位華裔農學院院長。在農業(yè)部長之下,除了一位主管內務的副部長之外,就是7位掌管實際部務的次長。
    
    朱思九1944年出生于紐約,父母是早年從云南移民到美國的。朱思九本人在美國本土出生、成長,并曾在美國陸軍中服役。他于1972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yè)之后進入政府和國會工作,并曾在國會預算辦公室中任職。后來,他被里根和老布什兩位總統看中,擔任過助理國防部長或相應職務。在獲得布什政府的這一提名之前,他是蘭德研究公司專門負責軍隊研究的副總裁,屬于高級智囊。

應該向猶太裔學習

    華人參政意識日益濃厚,除了包括“80/20組織”在內的民間團體堅持不懈地鼓與呼以外,還有一個基本因素,就是華裔移民成份的改變。近年來,從兩岸三地源源不斷抵達美洲新大陸的新移民,文化層次普遍較高,在生活穩(wěn)定、事業(yè)有成后,便開始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參政議政方面,展露形象、發(fā)出聲音。亦即改變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轉而追求落地生根。此其一。
    
    其二,美國華人的人均收入、住房擁有量在少數族裔中名列前茅,平均消費能力更是非洲裔、拉美裔乃至西班牙裔所不能比。華人只占美國人口的4%,卻占人口總消費能力的14%。經濟地位的改變,激發(fā)了相當一部分華人的參政意愿。
    
    其三,“玻璃天花板”是美國華裔描述自己在美處境時最常用的詞匯,意思就是只能看到美好的前途,卻無法沖出房子走進美景,不能躋身于主流社會而多盤旋于亞裔社區(qū)。很多華裔將這種被邊緣化處境歸咎于長期以來的政治冷淡,因此他們也把擺脫邊緣化的手段定位在參政議政。
    
    但這并不意味著華人參政表現已接近完美。事實上,與其它族裔相較,華人整體參政熱情并不算太高。一些主流媒體還譏諷華人為大選中的看客。
    
    究其原因:一是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障礙。新選民不熟悉選舉程序,不了解候選人背景和政見,許多公投提案也看不懂,許多投票所也缺乏雙語人員,因此,許多亞裔就選擇不投票。
    
    二是華人選民普遍存在著“政治與己無關”和“鈔票重于選票”的思想。很少參加公益活動,所謂“政治獻金”更是少之又少。
    
    但這種現象已經在改變,華人參政必須經由投票來實現,已經是各方的共識。然而在選票應該投給誰的問題上,還存有不少爭議。例如,去年中期選舉時因為票源分散導致不少華裔候選人落馬。關于這一點,華人應該向猶太裔學習。猶太裔人數并不比華裔多,但無論是支持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團體,都能看到猶太人的影子。他們的秘密就是在美國選舉中押雙寶,這種“腳踩兩只船”的做法,無論誰當政,都不能忽視他們的利益。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伊銘發(fā)自美國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