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達國家不應將經濟問題歸咎人民幣
2003年10月31日
新華社援引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發(fā)表的文章指出,發(fā)達國家不應把自己所面臨制造業(yè)工作機會流失、巨額貿易赤字、持續(xù)通貨緊縮等經濟問題歸咎于中國人民幣匯率。 文章說,制造業(yè)向工資水平低的國家轉移由來已久。這一問題在美國之所以受到更多關注,是因為像軟件編程這樣的服務業(yè)工作崗位也開始向印度、中國轉移。此外,日本國內普遍認為中國是日本產業(yè)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造成其通貨緊縮。中國真的如美日兩國所言,通過低估人民幣幣值以擴大出口嗎? 文章分析認為,中國對美國盡管有貿易順差,但總額很小。中國經常項目盈余今年預計僅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中國今年進口增長速度超過了出口增長速度,1至9月出口增長32%,而進口增長高達41%。 文章提請人們注意,在發(fā)達國家經濟普遍不景氣時期,中國旺盛的需求使世界經濟避免了進一步衰退。2002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了21%,和對世界其它地區(qū)出口僅增長2%形成鮮明對照。據匯豐銀行提供的資料,今年前8個月,日本出口增長推動日本GDP增長0.7個百分點,而這期間日本出口增長中的70%歸因于中國進口。沃爾瑪能夠創(chuàng)造大量就業(yè)機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靠在中國采購保持低價競爭力。 針對美國制造商指責中國企業(yè)“竊取”國際市場份額的說法,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指出,中國自1994年以來出口增長的三分之二來自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合資企業(yè)。如果這些跨國公司沒有投資中國,其獲利能力會降低,在母國雇用的員工也將減少?傊,人民幣大幅升值將損害這些跨國公司的利益。 所謂的中國“廉價商品”造成日本通貨緊縮的說法同樣不能成立。日本從中國進口商品的總額僅相當于日本GDP的1.5%,根本不足以造成全面通縮。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日本實行過度緊縮的貨幣政策才是通縮的罪魁禍首。 鑒于人民幣一直支撐著美國經濟,美國應該歡迎而非抨擊中國的貨幣政策。為了防止貨幣升值,中國中央銀行購買了大量美國國庫券和抵押債券。這相當于向美國政府提供低息貸款,支持其實行減稅,甚至間接支持美國個人購房。如果中國賣出這些債券,將打擊抵押貸款融資市場的繁榮,進而使美國人減少消費支出,美國經濟復蘇將失去重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