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主義和中國東盟關系
2004年12月15日
在今后數年里,中國應和馬來西亞大力合作,突破主權爭議問題上的難題,確立一個“共同開發(fā)”的模式。如果成功,就必然會對越南、菲律賓等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此外,也有可能影響中日關系中的主權問題。 在這次東盟和中日韓領袖會議暨中日韓領袖會議中,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國和東盟簽署了有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xié)議的兩個重要協(xié)定,即《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貨物貿易協(xié)議》和《中國-東盟爭端解決機制協(xié)議》。這向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邁進了很大一步。 多邊與雙邊之間 自從中國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設想以來,中國和東盟的多邊主義已經有了迅速而長足的進步。中國已經加入了東盟現(xiàn)存的所有多邊組織,包括《東盟友好合作條約》。中國也已經和東盟國家針對南中國海問題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隨著這次會議發(fā)表《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聯(lián)合宣言的行動計劃》,中國東盟的多邊關系已經離開了話語(discourse)的階段,而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中國東盟這種多邊關系的發(fā)展實際上已經使得東盟成為中國實踐“和平崛起”的最重要的區(qū)域。多邊主義、經濟外交、睦鄰政策,所有這些都是中國“和平崛起”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目前的中國東盟多邊關系中,中國方面的目標已經很明確。所存在的問題主要在東盟國家之間。在對中國實行多邊關系上,東盟10國首先面臨的是如何達成內部的共識問題。因為東盟10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發(fā)展都處于不同的階段,在一些問題上,達成共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東盟共識形成過程中,中國的作用是有限的。就是說,中國只能等待東盟共識的形成。 在等待東盟國家產生共識的過程中,中國應當大力推進和東盟國家的雙邊外交。在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和東盟多邊主義關系的長足進步是建立在中國和一些東盟國家的良好的雙邊關系之上的。這些年來,一些東盟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和中國密切合作,共同推進中國東盟多邊主義關系。另一方面,中國和東盟關系所留下來的阻力也來自于中國和一些東盟國家之間的雙邊問題。領土糾紛就是很重要的一個例子。 現(xiàn)在看來,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多邊主義可以在遏制雙邊問題的惡化方面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多邊主義在解決雙邊問題上的作用很有限,甚至無能為力。很難想象,中國和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的領土糾紛可以通過多邊主義得到解決。實際上,東盟內部的領土糾紛也不能在東盟構架內得到解決。中國要解決這些雙邊問題,必須著眼于雙邊關系。而雙邊關系的解決必然會給多邊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帶來巨大的動力。 突破主權爭議難題 如果中國要進一步深化和東盟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在現(xiàn)存良好的多邊主義構架下來推進雙邊關系。在下一步和東盟的多邊和雙邊外交中,中國必須做幾件大事?梢韵戎赜趦蓚重要的領域。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領域就是如何利用多邊主義構架來解決雙邊領土糾紛問題。中國現(xiàn)在和多個東盟國家如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存在著領土糾紛。和個別國家的領土糾紛不時浮出臺面,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緊張。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構架,但是一直沒有得以具體的實現(xiàn)。領土糾紛可以說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最難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在多邊主義的構架內通過雙邊的協(xié)商得到解決。 這次總理溫家寶在會見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時,就把領土糾紛問題置于多邊主義構架中了。溫家寶表示,中國愿意本著《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與馬來西亞研究在南海爭議區(qū)域開展共同開發(fā)的途徑和方式,而馬來西亞方也表示愿意在這方面和中國進行合作。 中國必須立刻抓住這個契機。在今后數年里,大力和馬來西亞合作,突破主權爭議問題上的難題,確立一個“共同開發(fā)”的模式。要把此當作一件大事來辦,這是領導人的一個具有頭等重要性的外交和國際關系方面的議程。如果成功了,就必然會對越南、菲律賓等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既有模式的影響,也會給這些國家造成巨大的壓力。此外,也有可能影響中日關系中的主權問題。 如果做成這件事,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也會大為增加。主權糾紛已經造就了無數的戰(zhàn)爭和沖突,給全球人民帶來很大的損失。除了戰(zhàn)爭方式,還存在法律的解決方式,就是說所涉及到的兩國或者多國把案子提到國際法庭去解決。到現(xiàn)在還沒有通過“共同開發(fā)”途徑來得以解決。如果中國做成功了,那就是中國模式。這個模式會成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軟力量。 鄧小平早年提出“共同開發(fā)”的思路時,已經意識到主權的歷史問題很難解決。同時,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東南亞國家,都難以放棄主權,因為這個問題在哪一國都很敏感。但如果這個問題一直拖下去,會成為深化中國東盟關系的阻力,也會成為真正崛起成為大國的阻力。 馬來西亞和中國的關系一直很好,F(xiàn)在兩國的經貿關系發(fā)展非常迅速。中國應當配合這個形式,和馬來西亞達成一個“共同開發(fā)”的模式。因此要抓住這個契機,開始進行一些初步的談判,爭取在數年內達成一個協(xié)議。在利益分配的時候,中國應當讓更多的利給馬來西亞。如果馬來西亞得到更多的物質(資源)利益,那么中國得到的是對自己更為重要的戰(zhàn)略利益。 把經濟關系提升為戰(zhàn)略關系 還有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中國的戰(zhàn)略轉移,就是從早期外交為經濟服務轉型成為經濟為外交服務,至少在中國東盟關系上先做試驗。改革開放之初到現(xiàn)在,中國外交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外交要為國內的經濟建設服務。在這個原則下,盡管外交為經濟發(fā)展的確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但另外一些重要方面如戰(zhàn)略方面的需要被忽視。隨著國內經濟形勢和國際局勢的變化,這個原則必須得到調整。 中國和東盟的經濟關系在近年來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和東盟的經濟現(xiàn)在相互依賴。但如果說早期中國更多地需要東盟的經濟支持,現(xiàn)在中國開始有能力向東盟國家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例如,近年來,所有東盟國家和中國的貿易都有盈余,而中國則是赤字。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已經成為了東盟經濟復興和繼續(xù)增長的來源。另一方面,中國龐大的經濟體本身表明中國可以消化本區(qū)域不斷出現(xiàn)的一些經濟問題。 中國要善于利用這種經濟方面的變化來為戰(zhàn)略服務。就是說,中國在東盟的利益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也不應當僅僅是經濟上的。從長遠來看,戰(zhàn)略利益遠遠高于經濟利益。這很顯然。例如馬六甲海峽可以說是中國的經濟生命線。主要大國包括美國、日本和印度都對此虎視眈眈。和其他大國一樣,中國在和東南亞國家發(fā)展經濟關系的同時,要力爭把這種經濟關系提高到戰(zhàn)略關系。盡管中國東盟關系迄今為止是中國外交這么多年來的一個亮點,但只有不斷總結以往的經驗,才能進一步深化和東盟國家之間的多邊雙邊關系,從而為國家的長遠戰(zhàn)略利益服務。(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鄭永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