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調控目標已經實現”之說為時尚早
2004年7月13日
經濟學家、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教授近日表示,針對去年以來的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從前5個月統(tǒng)計數據看,經濟運行各項指標開始向好的方向轉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開始回落,基礎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勢頭得到抑制,一些原料性產品進口增幅5月份明顯回落,宏觀調控政策已開始見效,“軟著陸”有望實現。 樊綱認為,這次部分行業(yè)投資過熱趨勢迅速得到控制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政府反應比較快,政策調整比較靈活。去年“非典”剛一結束,政府有關部門就注意到投資增長、信貸增長過快的趨勢,去年8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開始采取措施,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有關部門開始對開發(fā)區(qū)用地、地方投資項目進行檢查,今年一季度又采取了一些新措施。正因為政府反應比較快,這次經濟波動比較小,過熱程度不高,調整也就比較容易。這是一個新的重要經驗。第二,市場機制和企業(yè)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經歷上世紀90年代的市場經濟周期,又有對亞洲金融危機等近期國外經濟發(fā)展的觀察,中國企業(yè)家積累了一些經濟波動的知識,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周期判斷力和市場風險意識。 樊綱說,現在就說“宏觀調控目標已經實現”為時尚早。主要是總量平衡還沒有實現,投資規(guī)模還比較大,因此能源、運輸等瓶頸約束依然突出。煤炭社會庫存量已連續(xù)三個月(3月、4月和5月)在1億噸以下。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加劇,不少省級電網拉閘限電,華東、華中地區(qū)供需矛盾更為突出。在清理投資項目過程中,有些工程施工進度可能放緩了,當期完成的工作量會有所減少,但仍需注意出現反彈。因此,當前宏觀調控的任務仍很重,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經濟運行情況的監(jiān)控,繼續(xù)認真貫徹和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及時把握好調控節(jié)奏和力度,相機決擇,既防止前功盡棄,又防止調控過度。 樊綱認為,經過這一輪宏觀調控,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我們可以吸取以下一些經驗教訓: 第一,判斷宏觀經濟狀態(tài)要著重看變化趨勢。判斷經濟過熱與否,要從各種跡象判斷,在最初階段不能僅僅看消費品價格是否變化了。由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傳遞到消費品價格需要一個過程,等到消費品價格上漲后才作判斷,那就晚了,過熱已經形成,甚至可能是“癌癥晚期”。及早發(fā)現過熱趨勢和苗頭,就能盡早采取“微調”措施,避免經濟大波動。 第二,這次是典型的總量失衡導致結構失衡。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原材料行業(yè)為什么投資超常增長?這是因為40%左右的固定資產投資導致對這些部門產品需求的膨脹。這是一個典型的總需求過熱而引發(fā)的投資品產業(yè)過熱。社會總需求由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外貿需求構成,投資過熱引致的總需求擴大就是整個經濟過熱。中國消費一直比較穩(wěn)定,消費不會大波動。經濟過熱從來不是因為消費過熱引起的,都是由投資過熱引起的。認清這一點的重要意義在于,要想抑制產業(yè)部門的過熱,必須從總量關系入手,控制地方城市建設投資,控制貸款增速等等,而不是僅僅限制幾個產業(yè)的投資。 第三,投資理性與市場波動。經濟過熱不是計劃經濟的專利。前幾年經濟不太好的時候,大家總找不到好項目,都不投資,F在經濟形勢一好轉,大家看什么都是好項目。由于金融體制不健全,市場化形勢下的預算軟約束也一定程度存在。所以說,不能以為搞了市場經濟、民營企業(yè)成了投資主體,就不會有經濟波動或投資過熱。我們現在還是發(fā)展初期的市場經濟,企業(yè)家還缺乏市場經濟的風險意識,更容易出現經濟波動。 第四,針對不同行為主體,用不同調控手段。這次部分行業(yè)投資過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地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的,是由地方政府追求高增長推動的。地方政府行為不規(guī)范,不能量力而行,缺乏約束的問題還在繼續(xù)。(來源/新華網,作者/張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