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到“金色迷茫期”,好景不再?
2004年12月20日
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用北京人夸人時常說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牛,真牛!”經濟的牛氣沖天帶來了許多新亮點。 步入一個影響世界和科學發(fā)展的時代 過去,我們常常聽說的一句話就是:“美國經濟打個噴嚏,世界經濟就要感冒”。這二年,這句話已經很少聽到了,但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卻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到。中國經濟開始步入一個影響世界的時代。 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秋季報告預測結果看,對世界經濟起火車頭帶動作用的就是東亞。而在東亞地區(qū),中國的作用又至關重要。除了東亞等周邊國家之外,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經濟也起了拉動作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總干事、哥斯達黎加前總統何塞·菲格雷斯最近就明確表示,拉美經濟的發(fā)展應當歸功于中國。鑒于中國經濟在國際上所占的地位,市場投資者對中國的政策始終很關注。中國央行最近這次加息就立刻引起了國際油價下跌和國際金融市場短時的急劇波動。 同時,中國正在逐步進入一個科學發(fā)展的時代。新一屆政府上臺之初,即提出了一個科學發(fā)展觀。從近兩年來的實踐看,我們至少已經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不同的進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在于農村經濟得到了許多年來所沒有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中國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出現了雙轉機。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不僅使得一、二、三產業(yè)結構更加協調,而且也使得長期以來投資與消費不協調的狀況也有所改善。從目前趨勢看,科學的發(fā)展觀還會進一步地貫徹落實下去。下一步的新重點將是大力推進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以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資源的協調發(fā)展。 政府兩手絕招調控經濟 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對老百姓而言無疑是件大好事,但對政府宏觀調控部門而言卻是件有點鬧心的事。在老百姓眼里,近兩年來快速發(fā)展的中國經濟象是一頭奔跑著的牛;在政府眼中,這就是一頭有些亢奮的牛。早在去年下半年,政府就覺得它跑得有點快了,并希望它能稍微停下來歇一歇,或者到河邊去喝點水,以讓過熱的軀體稍微降溫。然而,事情卻并不如人所愿。從去年8月份開始政府宏觀調控部門就出臺了許多緊縮政策,但經濟的牛市行情卻一如既往地在演繹。 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政府只能使出兩手絕招來調控經濟。第一手是行政手段,比如2004年4月27日,國務院發(fā)文決定在全國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清理;第二手是法律手段,如對開發(fā)區(qū)的清理整頓。 在各類政策的綜合調控下,狂奔的經濟確實出現了減速的勢頭。最新數據顯示,投資、工業(yè)和居民消費物價水平的增速都明顯放緩,而且全國有70%的開發(fā)區(qū)被撤消了。但如此一來,政府宏觀調控受到的指責也很多。 用一只有形的手來糾正另一只有形的手 客觀地講,在推進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中,政府宏觀調控突然回歸行政方式,確實讓人有點吃驚。但是在我看來,政府采取綜合調控措施至少有幾個理由: 一是政府改革沒有到位,許多地方政府傳統的作風和思想觀念還沒有轉換過來,熱衷于介入具體的經濟事務當中,導致市場機制難以發(fā)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調控手段已經無法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只能“用一只有形的手來糾正另一只有形的手”。 二是中國宏觀調控進入了一個由筆者自己定義的“金色的迷茫期”。中國人均GDP于2003年邁過1000美元大關,進入了一個特殊的發(fā)展時期。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為1000-3000美元的時候是所謂的“黃金發(fā)展時期”,許多國家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之后才成為發(fā)達國家。 但與此同時,它也是一個宏觀經濟調控的“迷茫時期”,因為這一時期往往也是國家需要大轉型的時期,隨著生活由溫飽逐漸邁向小康水平,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各種訴求同時也會發(fā)生變化,因而會推動社會、政府、體制等進行轉型,從而使得一切成熟的市場理論在這里都沒有多大用武之地。在許多情況下,政府都需要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來應對從未見過的經濟現象。 許多國家正是因為沒有適時順應形勢的變化,積極進行改革,從而陷入了“黃金發(fā)展時期”的迷茫,栽了大跟斗。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2001年就曾因此預測“未來20年的中國將會進入激烈動蕩期,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穩(wěn)定將好景不再”。 增長極限下行政手段或有必要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政府用綜合手段來調控市場,就猶如強按牛頭去喝水”。這里,我們暫且不去分析這種說法是否妥當。但是我想說,即使這話說得有理,如果你發(fā)現這頭?赡艹霈F脫水癥狀時,強按牛頭去喝水也許就顯得很有必要。 之所以有以上一說,是因為此輪宏觀調控有一個大的背景并非人人皆知,即中國經濟開始遭遇增長極限。這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環(huán)境污染嚴重。目前,中國農田化肥農藥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等現象也日益嚴重。全國酸雨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 二是經濟增長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為代價。據世界銀行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污染帶來的損失占GDP的比重就達8%以上。 三是在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下,中國自然資源支持體系已經無法持續(xù)地發(fā)揮有效作用。在世界產業(yè)分工鏈條中,屬于中國的環(huán)節(jié)是制造業(yè)。這本身就是一個對自然資源需求量極大的產業(yè),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導致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過快。近一年多來出現的電荒、油荒現象實際上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根據專家們的分析預計,如果中國要實現2020年GDP翻兩番的經濟發(fā)展目標,而又要保持現有的環(huán)境質量,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4-5倍;如果進一步想明顯改善環(huán)境質量,資源和生產效率就必須提高8-10倍。顯然,在傳統的發(fā)展模式里,這種設想是不太現實的。 當然,強按牛頭即使有效,也不能持續(xù)。否則的話,不是把牛按到河里去了,就是把牛給按毛了。從長遠看,如何將牛調教得會在渴了的時候自己去喝水,才是政府更需要花工夫去考慮的問題。(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高輝清) 作者介紹:
高輝清,國家信息中心發(fā)展研究部戰(zhàn)略規(guī)劃處處長,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同時擔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邀研究員、天則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