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畬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xiāng)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在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占全國總人口93.3%,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他55個民族在總人口中居于相對少數地位,故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有1300多萬人;珞巴族人口最少,僅2000余人。少數民族雖然人數少,但分布區(qū)域很廣,其聚居范圍約占全國面積的64%,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西南一些內陸省區(qū)及東南沿海,呈現一定的聚居形式。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內,也有大量的漢族居住,如廣西、寧夏、內蒙古等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內,漢族人口仍占多數,形成了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少數民族分布地域,一般人口稀少,多屬山區(qū)、高原牧區(qū)和邊區(qū),自然條件較差,但大多資源豐富,戰(zhàn)略地位重要。少數民族同樣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作出了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中央政府在財力和物力上給予自治地方積極的支持。各族人民之間建立了平等互助、團結合作、共同繁榮的新型關系。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文化有了飛速發(fā)展,人口增長速度也大大高于漢族增長速度。但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環(huán)境影響,各民族經濟文化在發(fā)展水平上仍存在較大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