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米家崖發(fā)掘出400余件骨器石器
華聲報訊:最近,陜西省考古所考古人員在西安市東郊米家崖新石器 時代古文化遺址深入發(fā)掘,取得了新的成果,為陜西中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資料。 據(jù)西安晚報報道,米家崖遺址是黃河中游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距今大概有5000年至6000年。遺址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西岸,南至十里鋪、北至李家堡一帶,中心區(qū)域在米家崖村周圍,遺址南北長約2.5公里,寬約0.5公里。 負責考古勘探的省考古所隋唐室專家邢福來介紹,在這里已經(jīng)清理出灰坑200個、房屋基址5座、陶窯2座和墓葬遺存等。陶窯的存在說明了先民燒陶都是立地取土的,而有的灰坑可以清晰判斷為先民的糧食儲藏室。在這片原始先民生活區(qū)域內(nèi),目前出土復原的器物有100來件,有陶鬲、漏斗、陶斝、陶盆、陶碗等等,也有有雙耳和三耳之分的陶罐。陶器顏色多為紅、灰兩種;灰陶紋飾多樣,有繩紋、戳印紋、壓印紋;紅陶皆素面,雖有三片紅色彩陶但不成完整器物。惟一一件完整的黑陶引人注目,其外形精致表面光滑。 米家崖遺址出土的骨器主要有骨錐、骨鏃、骨笄、骨針以及打磨骨器的工具等,反映出當時精良的制作工藝;石器制作則顯粗糙,主要有石球、石斧、石錛、石鑿、石笄、石環(huán)、網(wǎng)墜等。近段時期共發(fā)掘出骨器石器400余件。 新石器時期,渭河流域、涇河流域、黃河流域都分布著人類聚落;部族聚落逐水而居因爭戰(zhàn)而流動,各地文明隨之交融匯合。在米家崖遺址上一件炊器陶鼎,器足寬扁,帶有痱棱、附加堆紋,為典型的河南龍山文化器物。一件雙耳罐,讓學者聯(lián)想到了甘肅、青海早期人類的使用器具。同屬關中平原的半坡遺址、客省莊遺址的文化影子也不時在米家崖的歷史地層上“反映”出來,如紅尖底瓶、袋足平腹的灰陶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