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山古墓墓主疑為谷王乳母
備受關注的望城螞蟻山古墓發(fā)掘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發(fā)掘出來的文物和墓志經專家鑒定研究,墓主身份被認為極可能是谷王的乳母。9月6日上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古墓的挖掘情況,并現場展示了部分發(fā)掘出來的文物,包括木俑、銅筷狀器、漆木梳等。 三大建筑呈現罕見葬制 圓形石塔狀建筑、十字形磚石建筑、圓形豎井,三大國內罕見葬制此次在螞蟻山大型明墓中一并出現,令人驚異不已。專家在對墓道石塔漆函內的經書進行初步清理后發(fā)現,它們?yōu)榧堎|書籍,兩列疊放,周圍涂有金粉,并用絲絹包裹。經測量,書籍長17.2厘米,寬8厘米。專家小心取出了數頁,發(fā)現經書書名為《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為道家經書,書名及內容都用金粉抄寫,字體為正楷,應屬宮廷遺物,價值極高。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這些經書,目前相關保護方案已報送國家文物局。 繼在墓道發(fā)現圓形石塔狀建筑后,專家又發(fā)現了十字形磚石建筑、圓形豎井,這些葬制在中國都非常罕見,雖然它們的具體含義和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它對古代宗教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墓主疑為谷王乳母 在打開厚達250厘米、共有12層的青磚墻墓門后,考古人員終于看到螞蟻山古墓內的情況。古墓共分為前室、左右側室及主室四間。在前室四周散落著墓志、墓志蓋及墓志底座等物,它們呈長方形,均為石質。專家分析:墓主入葬時,這三者應屬同一整體,因為遭盜墓者破壞才分開散置。墓志蓋上用篆體書有“張氏妙壽之墓”六字,而墓志正面也有一版楷體小字,記載了墓主生平。經專家仔細研究后發(fā)現,墓志主要內容為:張妙壽,為谷王乳母,洪武十二年入皇宮,卒于永樂十一年,享年70歲。自入宮至離世,一直伴隨谷王。而據相關文獻記載:谷王朱橞為朱元璋的第十九子,生于洪武十二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就藩上谷,1402年,開(京城)金川門,降燕王朱棣(明成祖),因功徙封長沙,永樂十五年(1417年)因為謀反被廢為庶人后,自焚死。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宋少華表示:“從目前發(fā)現的這方墓志來分析,由于上面詳細記載了谷王乳母的相關情況,因此,該墓墓主極有可能便是谷王的乳母張妙壽。為表示感謝和尊敬,時任長沙王的谷王極有可能為乳母建造這種高規(guī)格墓室。不過由于目前主室還未全面清理,因此墓主究竟是誰現在還沒有定論。” 此外,在左右兩側室內,都呈東西向放置了一口棺材,棺材周圍散落有一些尸骨。兩個側室均已遭到了盜掘,棺被撬開。宋少華稱:“東西側室內的隨葬者屬于何人,現在也仍是謎。他們有可能是墓主侍從,也可能是墓主身邊比較親近的人。我們必須進一步研究他們的年齡、性別,甚至進行DNA鑒定,再結合明代葬制,才能最后確認其身份! 88件文物重見天日 到目前為止,考古專家對墓道、古墓前室、左右側室都進行了細致的排淤清理,并出土了88件重要文物(古代書籍除外)。 宋少華說:“雖然古墓被盜情況比較嚴重,而且已發(fā)現有一個盜洞進入了墓葬主室,但不排除盜墓者在盜取過程中有遺漏的情況出現。此外,我們更關注該墓的墓葬制度,由于其建造融佛、道思想于一體,對于研究明朝早期的歷史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來源/瀟湘晨報,作者/陳琳、白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