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工程”北京大學座談會紀要
2000年5月10日下午夏商周斷代工程辦公室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舉行座談會,由“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席澤宗和李伯謙及斷代辦主任朱學文、秘書長周年昌向北京大學有關專家征求對“文明探源”工程的建議,并就“探源工程”征求意見。北京大學有關方面的領導和專家學者羌笛、程郁綴等二十余人應邀出席。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徐天進首先介紹了該中心已經計劃的四個研究課題:1,中國古代刻劃符號收集與整理;2,古代文明人地互動機制關系研究;3,中外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4,中原地區(qū)龍山文化與二里頭文化關系的研究。他指出,該中心制定的上述課題是探索中國早期文明中幾個較為關鍵的問題,他們的先期研究和“探源工程”有相同之處,也愿意在將來的“探源工程”中承擔相關的研究課題。徐天進還介紹了周原遺址發(fā)掘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建議要由多學科的學者來共同制定發(fā)掘計劃,充分發(fā)揮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優(yōu)勢。 “古代文明人地互動機制關系研究”課題主要由北京大學環(huán)境中心、北京大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和考古系聯合承擔。課題負責人宋豫秦教授著重介紹了他們這一課題的論證過程,并強調其主要目標就是要探討古代文明進程中人和自然之間不斷演變的關系,考察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文明的促進和制約作用。 北京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拱玉書和考古系葛英會教授承擔“中外古代文明比較研究”課題。拱玉書指出,經過文明中心有關專家對其課題設想的反復論證,目前暫定“文字在國家起源中的作用”這一問題為突破口,力求通過對楔形文字和中國早期文字的比較研究來確定文字自身的演變規(guī)律及其在國家起源中究竟起何作用。拱玉書建議全面收集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成果,同時他還呼吁有關方面應該積極支持中國學者參與國外的考古活動,以便更好地了解國外相關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大學考古系副主任趙輝在簡單回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fā)展歷程后,認為實行“探源工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考古基礎,但他也指出,從中國考古學的現狀考慮,“探源工程”的重點應該在公元前3000-2000的龍山時代,而即使在龍山時代,也還應該有選擇地設立課題,他特別強調從聚落演變來探討古代文明的研究途徑,認為有必要集中力量對中原地區(qū)某幾個重要的龍山聚落遺址或城址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相關研究才是中肯、透徹的。 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曉峰則強調了地理學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堅持地理學研究不應是簡單的地名考證,而應該是研究社會歷史的一個角度。唐曉峰認為以往研究中較多關注的是早期國家的時間框架,而對其空間框架則缺乏應有的重視。針對“探源工程”,他著重強調了要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探討中國早期國家的空間范圍的形成過程。 北京大學城環(huán)系夏正楷教授介紹了他的研究課題“伊洛河流域文明起源的環(huán)境背景”以及他在河南密縣新砦遺址和考古學者合作取得的最新成果。他指出,環(huán)境科學和考古學的合作能夠較好地了解古人的生存環(huán)境、生態(tài)劇變以及文明發(fā)展的驅動力等問題。 北京大學重離子所副主任郭之虞教授發(fā)言指出“探源工程”應該充分利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基礎,堅持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傳統。同時認為“探源工程”在課題設置上要有原則,攤子不宜太大,短時間內無法完成的課題應排除在外,而斷代工程中一些還有爭議的問題則可以在“探源工程”中繼續(xù)深入研究下去。此外,他指出目前碳十四測年中所用的樹輪曲線有歐洲和美國的兩個系統,認為有必要建立東亞地區(qū)的樹輪曲線,而現在在技術和資料上都已經具備了較充分的條件。 北京大學考古系副主任劉緒教授指出,“探源工程”所涉及的問題多、范圍廣,在客觀上要比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難度大,他建議“探源工程”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的探索:1,晉南地區(qū)龍山時代和夏代考古學文化研究,并和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進行比較研究;2,通過先商文化和早商文化的證認來進一步深入夏商分界的研究;3,先周文化的研究。同時,劉緒認為“探源工程”還應設置相應的課題,對早期文明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論問題進行較好的探索。 北京大學文科科學研究部部長程郁綴教授則表示,在過去的幾年中北大盡其所能地支持夏商周斷代工程,在北大“九八五”規(guī)劃中,重視中國考古學研究基地和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建設和發(fā)展,在人力和物力上都已經有相當大的投入。他表示,在北大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就是要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項目上取得突破和創(chuàng)新,而“探源工程”正是這樣一個不僅有重大學術意義而且有巨大社會效應的項目,北京大學將全力支持“探源工程”的實施。程郁綴還指出,古代文明研究的主體應該是人,而對古代居民基因的研究無疑會對古文明的研究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而現在北京大學和北京醫(yī)科大學已經合并成立了新北大,在人類基因的研究上有了相當的實力,因此他表示如果“探源工程”設置有和基因研究相關的課題,北京大學愿意承擔這項任務。 北京大學考古系原思訓教授在發(fā)言中則特別強調了當前碳十四測年實驗室所面臨的人員不足的困難,同時也指出碳十四測年的精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以確!疤皆垂こ獭钡捻樌麑嵤 北京大學歷史系顏海英副教授則介紹了埃及考古和埃及學研究的特點和近況,并表示愿意為中埃古文明的比較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北京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王邦維教授則建議古文明研究中尤其要注意物質文化的交流,并以印度古代文化的交流為例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席澤宗和李伯謙最后向參加座談會的各位專家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表示在“探源工程”論證報告中將會充分吸取各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力爭把“探源工程”項目列入國家“十五”規(guī)劃。(孫慶偉根據會議記錄整理,未經發(fā)言者審核,2000-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