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青少年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已成為時下青少年群體一個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少男少女們?yōu)閲鴥?nèi)外的偶像“明星”或喜或悲,甚至自殺、出走,很多家長、老師則是滿心困惑。 比比皆是的“偶像崇拜” 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現(xiàn)象進行專題調(diào)查,調(diào)查涉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西安、昆明及3個地級市、3個縣城的12所大學、21所中學的2710名大中學生。 調(diào)查顯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著“偶像崇拜”現(xiàn)象。被調(diào)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認有過特別喜歡、崇拜某個“明星”的經(jīng)歷;有34.5%的人承認自己正在崇拜某個“明星”。其中初中生的比例達49.3%。 在這些學生中,崇拜外國和港臺“明星”的人占60%多。而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視界和體育界“明星”。68.3%的學生崇拜活著的“明星”。 對值得崇拜的“明星”要具備的條件,被調(diào)查者的選擇是:人格魅力、個性和氣質(zhì)、才華橫溢、對社會有重大貢獻、漂亮、英俊等。 調(diào)查認為,當前的青少年偶像崇拜更多的是一種娛樂活動。青少年主要采取交流、模仿和評價的方式。有超過六成的青少年渴望與偶像交流。收集和分享收集是青少年比較流行的“崇拜”方式。許多青少年會選擇給偶像寫信、模仿“明星”的唱歌、打球、著裝、飲食等,收集心中偶像的有關資料,或上網(wǎng)聊天、參加“明星”俱樂部等等。 有意思的是,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現(xiàn)象,被調(diào)查者父母的態(tài)度為:半數(shù)“不反對”、1/4“反對”、1/4“不關心”;被調(diào)查者老師的態(tài)度為:3成“不反對”、3成多“反對”、3成多“不關心”。 一演再演的追星悲劇 6月21日,大連一位16歲的少女自殺,起因只是母親沒有給她買偶像張國榮的CD碟。她在日記中寫道:“看著他我不知道哭過多少次。我喜歡他,不是因為他長得帥,而是因為他的那種與眾不同的性格。他的一舉一動一喜一悲都令我心動!薄霸谖业氖澜缋镏淮嬖趶垏鴺s,我只為他而活。” 這位少女1.7米的高個子、甜甜的笑容,讓人過目難忘。她曾是父母的好孩子,老師的好學生。不但學習成績優(yōu)秀,在學校的演講比賽中多次獲獎,還喜歡彈奏電子琴。但就是這位少女,卻絲毫容不下母親對自己偶像的批評,甚至不惜以自己如花的生命為偶像殉葬。 近幾年,青少年因瘋狂崇拜偶像而導致的悲劇一再出現(xiàn):2002年,浙江溫州一17歲的初中生因沒錢親眼見到偶像影星趙薇而服毒自盡。 在四川,一位13歲的女孩在連看8遍《流星花園》后,獨自離家出走,下落不明。 在太原,某中學的5名男生模仿臺灣電視劇《流星花園》中的F4,身著奇裝異服結伴出入,在學校內(nèi)打罵同學、辱罵老師、借錢不還、調(diào)戲女生……被師生們稱為“春秋五霸”。 還有4位黎明的瘋狂影迷,因不滿自己心中的偶像與舒淇交往,竟揚言要結束黎明生命。 專家:是正,F(xiàn)象,但要防止盲目 對當前流行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現(xiàn)象,教育專家、心理學家、學者普遍認為這是一種自然、普遍、正常的成長現(xiàn)象。 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胡振開認為,偶像崇拜是處于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只不過不同的孩子崇拜程度不同,不同時代崇拜對象不同。這個時期的孩子屬第二斷乳期,追求表面、追求至善至美,通過尋找偶像寄托自己的成人理想。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加,慢慢他們就懂得選擇最佳的適合自己的偶像和生活。 大連市教育局黨委書記賈聚林認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偶像,過去人們往往把這種喜歡、崇拜壓抑在心里,而現(xiàn)在這代人公開表露出來,這實際是一種社會進步而不是倒退。 浙江大學國際文化學院教授潘一禾認為,偶像崇拜是當代青少年的一種自然、普遍、健康的成長現(xiàn)象。應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為放到他們生活和成長的具體環(huán)境和整體背景中進行分析。從中國教育體制的背景看,學生們在沉重的學習負擔下,缺乏自由的時間,沒有足夠的閱讀、對話和交流。激烈的升學競爭、就業(yè)壓力、簡單生硬的德育課,更加大了學生的精神壓力。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青少年尋找快樂的本性就在有限的自由時間里投向了“明星”和“偶像”創(chuàng)造的娛樂天地,從中得到暫時的安慰。 大連市教育局副局長王允慶認為,青少年偶像崇拜現(xiàn)象折射出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青少年為偶像自殺、出走雖是極個別現(xiàn)象,但警示我們必須十分關注青少年的心理、性格、情感的健康成長。 賈聚林指出,有的青少年崇拜偶像到了盲目和瘋狂的地步,反映出孩子的心理太脆弱。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們的家庭教育欠缺很多;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也不到位,政治思想教育比例太大,心理道德教育比例太小。學生有心理問題,反映在偶像崇拜上,就可能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偏差,出現(xiàn)一些極端的情況。 專家學者們認為,當務之急是引導青少年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讓青少年愉快地與“偶像”同行 15歲的菲菲品學兼優(yōu),喜歡李玟的舞蹈,也曾為F4著迷。在她的家里,她和媽媽無話不談,甚至把同學的情書讀給媽媽聽。她的日記就放在桌上,爸爸媽媽隨時可以看,菲菲說:“要不我就白寫了!” 母親肖丹說:“和女兒在心理世界對話真好!痹谒磥,女兒喜歡F4很自然。她說:“孩子喜歡一個人、一件事肯定有她喜歡的道理,家長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想這個道理,鼓勵她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引導她往好的方面發(fā)展。” 肖女士走進女兒心靈的秘訣有三條:一是把平等尊重放在第一位,用心去傾聽孩子的喜怒哀樂。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家長的經(jīng)驗角度思考問題。三是真誠地和孩子交換看法,提出建議,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幫助孩子解決關鍵問題,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有關人士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在孩子的心理、情感教育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偶像,家長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針對青少年偶像崇拜,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胡振開為家長們提出建議:成人和青春期孩子溝通一定要講究方法,不要一味批評孩子,不要激化矛盾,應學會告訴孩子,明星的成長歷程也有努力,有辛酸,要看到他們鮮花掌聲后面踏實的努力,不要讓孩子存有不勞而獲的想法。引導孩子根據(jù)自己的實際確定合適的偶像目標,不要想入非非。平時有意引導孩子多向思維。 潘一禾等專家則提出,應對青少年自發(fā)產(chǎn)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為進行科學的干預和合適的介入,促進青少年個人的整體身心發(fā)展,增加更豐富的教育內(nèi)容,如性格教育、認知教育、情緒教育等。方法上更多采用對話和交流的方式。 專家們還提出,應將這一問題與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教育文化、休閑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對各類“榜樣”和“偶像”的宣傳、報道和評介,都應該大力加強人文意識和文化內(nèi)涵,用真實、豐富、生動的人格魅力,給予青少年以理性的啟迪和感情的教育,最終讓正面、健康的“偶像群”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占有合適自然的位置。(來源:新華網(wǎng)/記者:趙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