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母語之美

學中文的塔吉克斯坦人(新華社/李曉果 攝)
“呱呱墜地”不能讀作“guāguāzhuìdì”,“炙手可熱”并不是東西太燙手的意思……在復旦大學日前舉行的漢語言文字大賽上,奪得第一名的是留學生隊,而由中國大學生組成的各支隊伍,則只能依次往后排。這一結果令評委們大跌眼鏡,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排除一些考試規(guī)則和比賽內容設計上的可能因素,就“漢語比賽留學生奪魁”這一怪異情形而言,也委實令人喜憂交集。 喜的是隨著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外漢語學習已可以用“紅火得不得了”來形容,許多專家也預料漢語“將成為世界強勢語言”。一些國外大學的漢學系亦已從門可羅雀變成了熱門科系,甚至有些中學已經(jīng)開始提供中文選修課程。連已至耄耋之年的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除了自己60年如1日,孜孜不倦、始終如一地勤學漢語外,還將自己學習漢語的經(jīng)歷成書出版,苦口婆心地勸導新加坡年輕民眾,要把握機會學好漢語。 然而,在為這種現(xiàn)象感到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另一個令人憂心的側面。 語言文字是植根于民族靈魂和血液的文化符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社會文明的表現(xiàn)形式。她不僅是一種表達與交流的工具,同時也跟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緊密相關。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成的漢語言文字,真實地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蹤跡,凝聚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智慧,成為延續(xù)歷史與未來的血脈。正因為如此,雖然我們從牙牙習語開始就使用母語,但要真正領會母語的博大精深,要完整把握母語所內蘊的文化氣質,要深切領悟母語之美,卻必須經(jīng)過系統(tǒng)學習和精心研悟。 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從拼音到認字再到作文,我們都必須遵循一條較為完整并趨向于模式化的母語學習過程。而橫亙在這一學習過程前面的,則是一道不可逾越的考試門檻。為了幫助學習者順利跨過這一門檻,我們的母語教育開始趨向于“功利化”,變得越來越“現(xiàn)實”學習范圍局限于課本和一些與考試相關的讀本,以便能在考試中獲得較高的分數(shù),寫作練習也開始有各種“可資借鑒”的樣本,以便能較快地提高應試技能。至于如何在人與人的溝通互動中體會文字之優(yōu)美、感受語言之魅力,竟成為一種“奢想”。而一旦缺失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審美意境與內心感悟,學習者對于母語的學習激情與魅力認知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害,對母語之美的領悟也會大打折扣。 作為越來越強勢的國際化語言,漢語已經(jīng)開始向全世界展示她的內在魅力。而如何將這一勢頭繼續(xù)保持下去,并充分利用這一歷史契機,對我們當前的母語教育理念、內容和途徑進行認真審視,充分發(fā)掘母語的優(yōu)美,領悟其內蘊的意境,無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光明日報/曹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