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族”沖擊北大圖書館?
上至北大教授,下至北大在讀學生,現(xiàn)已成為“Google教派”的忠實信徒,這是否已構成對北大圖書館的無情沖擊? 位居亞洲高校第一的北大圖書館,其以西區(qū)為主的改造工程經過一年多修繕,9月5日正式恢復開放,這被北大的莘莘學子稱為“新學年最好的禮物!” 數(shù)字化未來圖書館 據(jù)介紹,改造后的北大西區(qū)圖書館設有一個面積1217平方米的“陽光大廳”,具備咨詢、借書、還書、館際互借、網絡資源檢索、書目檢索等功能。陽光大廳上空為直徑10米的半球面透明的穹頂,球面上的有機玻璃板可以電動控制,自由開合,陽光可以因此直接傾斜照射進來。同時,改造后增加了網絡帶寬,新置了一千多個檢索點,并增加了無線網絡。 北大圖書館的前身為京師大學堂藏書樓,建于1902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國立大學圖書館。目前,該館分東西兩區(qū),其總面積達到50000平方米,閱覽座位4000多個,總藏書容量超過600萬冊,在規(guī)模上為亞洲高校第一大館。 恢復開放的北大圖書館正向“數(shù)字化”方向發(fā)展,頗具“未來圖書館”野心。但近來卻不斷有讀者抱怨:“如此大館在公共性上卻讓人備感失望。”原因是,北大圖書館一直使用“秀卡制”——不是北大的師生一律不準入內。另外,由于它濃厚的精英主義情結,其新書臺架上的許多書目,無不透露出學術化與專業(yè)化的呆板表情。 用Google的人超過了上圖書館的? 然而,與這些抱怨相比,該校一位圖書信息研究專家認為,更為重要的是,包括北大學生在內,中國社會“google族”已勢力大增,這已構成對北大圖書館的有力沖擊。 據(jù)悉,該校年初的一項統(tǒng)計顯示,北大圖書館在最近一年的人流量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減少了11.3%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許多在北大讀書的年輕人也已成了一個徹底的Google族。 北大如此,實際上,西方國家的圖書館也大同小異。據(jù)悉,在美國“Google教派”的人數(shù)也占“大多數(shù)”,甚至超過了上圖書館的人。2004年在奧蘭多舉辦的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的年會上,一群圖書管理員的T-shirt上印著的“圖書館——沒有垃圾的Google”字樣,無不顯示出圖書館與Google之間勢不兩立的架勢。 確實,在今日,Google類的搜索引擎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權威性的信息來源——下至高中生,上至北大的高校教員,都成了“Google教派”的信徒。 但Google真的能夠代替現(xiàn)代圖書館的職責嗎?這位研究專家認為,答案當然是不。他說,Google是免費的,圖書館也是免費的,這是它們的相似之處。但值得憂慮的是,Google的自由、隨意、不受時空局限及資源極度豐富等特點,是使用起來比較笨重的圖書館無法比擬的。(來源/東方早報,作者/趙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