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少妇做受,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首頁>>中華文化



紀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2005年8月11日

    
    文/李嵐清
    
    冼星海是一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特別是《黃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大激發(fā)和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敵御侮的士氣和斗志,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的音樂至今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對振奮民族精神,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我非常喜愛冼星海的音樂,平時也注意閱讀他的生平事跡資料,研讀他的音樂理論和創(chuàng)作。今年是冼星海誕辰100周年、逝世60周年,正好也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為了表達對他的緬懷之情,我特別撰寫了這篇介紹冼星海的文章,希望通過它,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冼星海,認識冼星海,進而喜愛他的音樂,學習他的精神。我想,這也是我對冼星海最好的紀念。
    
    一、從漁村走進音樂的殿堂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門。父親冼喜泰曾做過水手,后以捕魚為生。冼星海出生時,父親已經(jīng)去世,他和母親黃蘇英寄居在外祖父家。1911年,外祖父逝世,母親帶著他去了新加坡,靠做傭工謀生,并供他讀書。對母親含辛茹苦的養(yǎng)育之恩,冼星海銘記在心,永生不忘。后來,他根據(jù)母親口述的詞,譜寫了歌曲《頂硬上》,獻給母親,表達自己對母親一生堅韌頑強的生活態(tài)度的歌頌。從10歲開始,他先后在英國人辦的學校學英語,在華僑辦的學校讀書,并接受了最初的音樂教育。1918年,他到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后升入大學預科,前后半工半讀六年。他酷愛音樂,利用業(yè)余時間刻苦鉆研音樂,參加學校樂隊活動,演奏小提琴和單簧管,擔任過指揮,享有“南國簫手”的美譽。1925年他只身來到北京,進入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學習,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兼任圖書管理工作。1928年他來到上海,進入國立音樂院。后來,他參加了田漢領導的“南國社”,田漢對冼星海的愛國思想和創(chuàng)作活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1929年7月,冼星海發(fā)表了《普遍的音樂》一文,提出“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樂”,“學音樂的人”要“負起一個重責,救起不振的中國”。因此,他號召學習音樂的人要“好好地用功”,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做一個真?zhèn)ゴ蟮娜,不是做一個像偉大的人”!捌毡榈囊魳贰、“救國的音樂”便成為他畢生堅持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社會實踐方向。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參加學潮而被迫退學。當年冬天,他啟程前往異國求學,靠朋友的幫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于1930年春到達法國,實現(xiàn)了到巴黎學習音樂的愿望。
    
    二、艱辛的異國求學之路
    
    在巴黎的最初幾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廳等處做雜役維持生活。經(jīng)馬思聰介紹,他曾隨巴黎歌劇院樂隊首席奧別多菲爾學習小提琴。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孔鲂」ぞS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學費。接著,冼星海又向巴黎音樂學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學習作曲理論。加隆教授了解到他生活貧困時,也不收他的學費。
    
    對在巴黎求學時的貧困生活情況,他自己有過這樣的描述:
    
    我常常在失業(yè)與饑餓中,而且求救無門……在繁重瑣屑的工作里,只能在忙里抽出一點時間來學習提琴、看看譜、練習寫曲。但是時間都不能固定,除了上課的時間無論如何要想法去上課外,有時在晚上能夠在廚房里學習提琴就好了,最糟的有時一早五點鐘起來,直做到晚上十二點鐘。有一次,因為白天上課弄得很累,回來又一直做到晚上九點鐘,最后一次端菜上樓時,因為暈眩連人帶菜都摔倒,挨了一頓罵之后,第二天就被開除了……我失過十幾次業(yè),餓飯,找不到住處,一切困難問題都遇到過。有幾次又冷又餓,實在堅持不住,在街上軟癱下來了……有過好幾天,餓得快死,沒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館、大餐館中去拉奏討錢。忍著羞辱拉了整天得不到多少錢,回到寓所不覺痛哭起來,把錢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來。門外房東在敲門要房金,只好把討到的錢給他,否則就有到捕房去坐牢的危險(其實,如不是為了學習,倒是個活路)。有一次討錢的時候,一個有錢的中國留學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頰,說我丟中國人的丑!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對于學音樂雖不灰心,但有時也感到迷惘和不樂。幸而教師們幫助我,鼓勵我……在困苦的生活的時日,祖國的消息和對祖國的懷念也催迫著我努力。
    
    ……我想到自己多難的祖國,和三年以來在巴黎受盡的種種辛酸、無助、孤單,悲忿抑郁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我兩眼里不禁充滿了淚水,回到店里偷偷地哭起來。在悲痛里我起了怎樣去挽救祖國危亡的思念。
    
    在這樣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卻成功地創(chuàng)作了《風》。這首樂曲得到了他的老師們的贊譽。由于他的作品和別人的介紹,冼星海結識了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并考入巴黎音樂學院杜卡的高級作曲班。當時在那里學習音樂的中國留學生,只有他考取了這個高級作曲班,并獲得了榮譽獎。學校要給他物質獎勵,問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飯票!庇谑牵瑢W校送給他一疊飯票。
    
    1935年5月杜卡教授突然病逝,冼星海不得不結束在高級作曲班的學習,加上他也急于回國,便在友人幫助下搭乘免費貨船回國。在法國的五年學習生活,冼星海深入學習了西方現(xiàn)代音樂的作曲技法,豐富了音樂修養(yǎng),開闊了藝術視野。
    
    三、回到民族危機深重的祖國
    
    1935年秋冼星;氐缴虾!i_始,他主要靠教小提琴維持生計,其間為電影《時勢英雄》寫了插曲《運動會歌》,這是他回國后創(chuàng)作的第一首作品。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后,正把侵略的戰(zhàn)火燃向華北,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關頭。1936年,他參加了孫師毅和呂驥發(fā)起組織的“詞曲作者聯(lián)誼會”等進步組織。他要讓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充滿著各種被壓迫的同胞的呼聲”,用他的音樂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
    
    這一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我們要抵抗》等救亡歌曲,其中,《戰(zhàn)歌》、《救國進行曲》和《運動會歌》被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由于這些歌曲的銷售量創(chuàng)造了該公司的紀錄,他還被百代唱片公司聘請擔任配音和作曲,開始成為一名職業(yè)作曲家。然而不久,《戰(zhàn)歌》的唱片和母版被當局沒收銷毀,他便辭職離開百代公司,僅靠給電影寫些歌曲為生,義務給領導救亡歌曲運動的干部教作曲和指揮,到進步歌詠組織教唱。不久,新華影片公司聘請他去擔任音樂部門的負責人。這個時期,他寫下了不少救亡歌曲和進步的電影音樂,如《救國軍歌》、《夜半歌聲》、《熱血》、《青年進行曲》等,這些歌曲在群眾中廣為傳唱,得到了進步文化界的贊揚。
    
    后來,他又從新華影片公司辭職,但仍在上海進步文化界、音樂界里,從事配曲、教唱等工作。冼星海對教育和公益事業(yè)也非常熱心。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區(qū)為貧苦孩子辦了“山海工學團”,便定期去該團做輔導,教唱救亡歌曲。
    
    他在評價自己在上海這段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時說:“我的作品那時已經(jīng)找到一條路,吸收被壓迫人們的感情。”
    
    四、奔赴抗日救亡宣傳工作第一線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后,冼星海參加了洪深領導的上海話劇界救亡協(xié)會戰(zhàn)時移動演劇第二隊,到蘇州、南京、洛陽等地進行救亡文藝宣傳工作,最后來到當時的抗日救亡文宣工作中心武漢。在武漢,他與張曙等組織起幾十個歌詠隊,舉辦了許多歌詠大會,組織歌詠大游行,深入到學校、農(nóng)村、廠礦、部隊去推廣、輔導群眾歌詠,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救亡歌詠運動。這個時期,他工作和創(chuàng)作的熱情很高,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到達武漢前,為了深入生活,他來到漢冶萍煤鐵廠,在礦廠里住了好幾天,教工人們大合唱,與他們共同生活勞動。他還下到煤礦井的底層,與礦工們談心,了解他們的生活境遇和思想狀況。他感觸至深,創(chuàng)作了歌曲《起重匠》。
    
    在同廣大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中,冼星海更堅定了走救亡音樂道路的信念。這時,他創(chuàng)作了《保衛(wèi)盧溝橋》、《保衛(wèi)武漢》、《到敵人后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戰(zhàn)救亡歌曲。
    
    冼星海雖然比聶耳年長七歲,但他十分敬佩聶耳,充分肯定聶耳等人所開創(chuàng)的革命音樂道路的重要意義,并給以高度的評價,稱聶耳為“中國新興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聶耳開創(chuàng)的救亡音樂的道路。
    
    由于國民黨的消極抗戰(zhàn)和對救亡文宣工作的種種制約,使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群眾歌詠活動越來越困難,他萌發(fā)了離開武漢的念頭。這時他經(jīng)常見到“抗大”、“陜公”的招生廣告,又見到一些延安來的青年,他們非?炭、有朝氣、有熱情,使他深受感染。他開始意識到:“中國現(xiàn)在成了兩個世界,一個向著墮落處下沉,而另一個就是向著光明的、有希望的上進。延安就是新中國的發(fā)揚地……”正當他注意打聽延安情況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寄來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給他的聘書。不久,魯迅藝術學院又給他來了兩次電報,這樣,他就決定去延安。
    
    五、走進抗戰(zhàn)救亡的新天地
    
    冼星海于1938年11月到達延安。最初,他住在當時條件最好的西北旅社。沒過幾天,日本飛機突然來轟炸,他剛走出房門,炸彈就從天上掉了下來,他趕忙臥倒,炸彈便在他面前炸響。他幸運地躲過了這次劫難,親身感受到了日寇的殘暴。
    
    冼星海受聘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并于1939年5月?lián)卧撓抵魅,還兼任延安女子大學的音樂教授,講授“自由作曲”等課程。1939年6月冼星海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教學中,他十分重視對民間音樂的學習和研究。他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有一次晚間上課,講到深夜,本該休息了,但學員們聽得很入神,毫無倦意,要求他繼續(xù)講下去,于是他一直講到天亮。由于他熱情誠懇,找他請教和修改作業(yè)的學生眾多,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常去拜訪請教,而他總是有求必應。李煥之、李凌等都曾受教于他。冼星海十分熱心群眾的音樂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跡。
    
    最近,為詳細了解冼星海的一些生平事跡,當我會晤或派助手拜訪一些了解冼星海的老同志時,他們都對冼星海的為人稱道不已,有人說到動情處竟至潸然淚下。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冼星海為人的親和力。
    
    當時延安的音樂教學設施和條件很差,僅有的一架鋼琴,后來被日本飛機給炸了,少數(shù)幾把小提琴還是個人帶來的,其他就是一些民族樂器。但抗日根據(jù)地人民的思想風貌、斗爭意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材,卻激發(fā)起冼星海高漲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這里,他創(chuàng)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chǎn)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聲樂套曲,還創(chuàng)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國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六、赴蘇執(zhí)行任務竟成了與祖國的永別
    
    為完成延安電影團攝制的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后期制作和配樂工作,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托,1940年5月與電影導演袁牧之等一起,前往蘇聯(lián)莫斯科。在蘇聯(lián)期間,由于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冼星海準備取道蒙古回國,但因在中蒙邊境受阻,被迫折返烏蘭巴托,在當?shù)氐闹袊と司銟凡拷淌谝魳贰?942年底,冼星海返回蘇聯(lián)的中亞地區(qū),先后在阿拉木圖、塔什干、庫斯坦奈等地停留。在那里,他同蘇聯(lián)的音樂工作者們結識,并協(xié)助建立庫斯坦奈的音樂館。
    
    在蒙古和蘇聯(lián)的五年間,他不顧疾病纏身和戰(zhàn)時的艱苦生活,堅持創(chuàng)作,不僅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交響伴奏總譜,還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并寫下了《神圣之戰(zhàn)交響樂》等四部管弦樂組曲以及許多聲樂和器樂作品。1945年,他因病重被送到莫斯科治療,在病榻上還完成了管弦樂作品《中國狂想曲》。冼星海的交響音樂作品,在他生前都未能付諸演奏,無法根據(jù)實際演奏效果修改定稿,這些已成了永遠的遺憾。然而,從這些作品的手稿中我們仍可以看出,他在運用交響音樂形式表現(xiàn)人民群眾的生活和革命斗爭,在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群眾化,以及在運用民族風格的音樂主題、結構形式和打擊樂器等方面,都作了許多可貴的、大膽的嘗試。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當年11月14日在延安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挽幛:“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七、救亡音樂的豐碑,時代精神的強音
    
    冼星海是一位罕見的多產(chǎn)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曲家,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救亡音樂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之一。
    
    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樂曲,可由于戰(zhàn)亂,大多已散失,現(xiàn)存只有200余首。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有表現(xiàn)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的戰(zhàn)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作品,如《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到敵人后方去》等;有具體展示同敵人戰(zhàn)斗的場景,將抒情性、描繪性與鼓勵性融于一體的作品,如《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等;有反映群眾的勞動生活、采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jié)奏的作品,如《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等;有為戰(zhàn)斗中的婦女、兒童寫的歌曲,如《做棉衣》、《戰(zhàn)時催眠曲》、《三八婦女節(jié)歌》等;有以抒情手法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電影歌曲,如《夜半歌聲》、《莫提起》、《熱血》等。
    
    冼星海善于運用獨唱、合唱、說唱等多種多樣的歌曲表演形式,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的二部合唱的形式,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這在當時的抗戰(zhàn)歌詠中具有創(chuàng)新的意義,并具有廣泛的影響。冼星海在器樂創(chuàng)作中把重大的題材、深刻的思想性與鮮明的標題性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交響音樂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冼星海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chuàng)了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套曲創(chuàng)作。他創(chuàng)作的《黃河大合唱》等四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xiàn)實性、表現(xiàn)形式的民族化和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根據(jù)不同的題材和內容,又采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使每一部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尤其是《黃河大合唱》,是大合唱創(chuàng)作的成功典范。
    
    八、《黃河大合唱》的震撼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個宏愿:用音樂表現(xiàn)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和奮斗,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終取得勝利的信心!饵S河大合唱》的誕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創(chuàng)作沖動的必然結果。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奔赴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jù)地。當他見到黃河的驚濤駭浪,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不禁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萬山叢中游擊健兒的抗敵英姿,更強烈地震撼著詩人的心弦。在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詩人開始醞釀創(chuàng)作一部長篇朗誦詩。不久,光未然因行軍時不慎摔傷,回延安住院治療。冼星海與他在上海時就認識,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見面后光未然談起創(chuàng)作朗誦詩的構想,冼星海聽后十分興奮,希望他把它寫成歌詞。稍后,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創(chuàng)作的沖動,躺在病床上,一連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詩句,經(jīng)人協(xié)助筆錄,終于完成了《黃河吟》,這也就是后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在延安的一個寬大的窯洞里舉行晚會,光未然和冼星海都應邀參加。光未然帶病一氣呵成地朗誦了自己的這部新作。冼星海聽完朗誦后,一把將詩稿抓在手里,激動不已地說:“這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史詩。我要把它寫成一部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氣魄的大合唱。這將是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
    
    冼星海于3月26日開始了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到3月31日,《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僅用了六天時間!這雖然還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為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冼星海不愧為是作曲大師!
    
    在欽佩冼星海的才華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他為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付出的艱辛勞動。實際上,在拿到歌詞后的一個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不僅為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作了細致的調查,而且為寫作大型作品進行了先期的“練筆”——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產(chǎn)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和排練演出。他還多次要求人們講述渡黃河的情景和感受,對很多細節(jié)都再三追問。他還去學唱船工號子,后來用到了《黃河船夫曲》中。在創(chuàng)作期間,他經(jīng)受了疾病的困擾和夜以繼日的辛勞。為了盡善盡美,他支撐著病痛之身反復推敲,每寫出一章,就請人試唱,再做修改,僅《黃河頌》就改了三次。
    
    《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完成后,在冼星海的幫助和輔導下,經(jīng)過十余天的排練,于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敵演劇隊第三隊演唱,鄔析零指揮。緊接著,從4月25日起,冼星海又連續(xù)十次親自指揮“魯藝”的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合唱隊員從開始的60多人,陸續(xù)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一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100余人的魯藝合唱團,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演出結束后,毛澤東等領導人都站起來熱烈鼓掌,感動地連聲說“好”。以后,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會,《黃河大合唱》都是主要節(jié)目。1939年7月8日,周恩來聽了《黃河大合唱》后也給予高度評價,并贊譽冼星海“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統(tǒng)一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贊揚和歡迎,并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tǒng)區(qū)在內的各個戰(zhàn)區(qū),進而蜚聲海外。1940年,劉良模把《黃河大合唱》的樂譜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文首次在美國演唱。從此,《黃河大合唱》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緬甸、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泛演唱,成為中國最早在國際上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音樂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對《黃河大合唱》的簡譜版進行修訂,定名為“交響大合唱《黃河》”。這次修訂,在原來八個樂章的基礎上,加寫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寫了說白和各樂章之間的音樂,重新編配了以交響樂隊伴奏的合唱總譜。由于冼星海當時遠離祖國,生活動蕩,總譜完成后沒有機會試奏和修改,還有不盡完善之處。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樂會上,《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蘇聯(lián)舞臺,由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出,用俄語演唱。1956年,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指揮俄羅斯合唱團和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用俄語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雄壯而激奮,深刻地反映了抗戰(zhàn)時期的時代、生活和群眾的革命精神,成為時代的強音、民族的心聲,震撼著神州大地,鼓舞著中國人民奮勇抗敵,奪取抗戰(zhàn)的勝利!饵S河大合唱》的成功之處,在于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融聲樂、器樂、文學于一體。就合唱而言,給人以音樂與文學“協(xié)奏”的感受;歌詞與音樂意境高遠,形式靈活多樣,富于歌唱性和音樂性;貼近勞苦大眾,雅俗共賞,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節(jié)、戲劇性渲染刻畫人物;從藝術借鑒上看,它還帶有西方“康塔塔”的成份。全曲由八首歌曲組成,既各成章節(jié),又渾然一體!饵S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戰(zhàn)爭年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傳世名作,在世界音樂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看來,《黃河大合唱》產(chǎn)生的震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相比擬。
    
    直到今天,《黃河大合唱》以及據(jù)其改編的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仍是國內外音樂舞臺上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不久前,中國愛樂樂團指揮余隆告訴我,2005年2月23日至4月1日,他們到歐美七個國家的22個城市巡回演出,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仍然是震撼西方樂壇的作品。他在描述在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演出這部作品的情景時說:“《黃河》時而翻卷澎湃,時而深沉低回,時而輕舒徐緩。在20分鐘的演奏過程中,我與全體演員始終噙著眼淚,年輕鋼琴家郎朗的真誠淚水也與親切的琴聲一起,感動著臺下的聽眾。美國聽眾和中國藝術家的情緒完全溝通融匯,人人熱淚盈眶……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這個享譽全球的文化殿堂,最讓我感慨和難忘的,不是樂團對古典名作的獨到詮釋所引來的全場歡呼,而是加演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帶來的巨大震撼。加演一曲整整20分鐘的大作,是音樂會中的罕見之舉!”我想,愛樂樂團這樣安排,是因為這部作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寫照!
    
    九、音樂理論的貢獻
    
    冼星海發(fā)表過20余篇音樂論文,就如何發(fā)展中國新音樂、中國新音樂的大眾化和民族形式等問題,發(fā)表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從他的這些見解和實踐中可以看出:在他的創(chuàng)作動機中,最根本的是他對祖國、對人民、對民族的無比熱愛,這也是體現(xiàn)在他作品中的最突出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觀念。冼星海深深感受到祖國的危亡、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他常常這樣說:“人民的斗爭就是我的歌!彼胗米约旱淖髌穪韱拘驯磺致、被壓迫、被奴役著的人民,使他們爭取獨立、解放和自由。他特別強調新興音樂中的救亡歌曲對抗戰(zhàn)的作用,認為救亡歌曲是時代的精神,時代的強音,人民的心聲,合乎人民審美需要的戰(zhàn)斗號角。
    
    冼星海的音樂美學思想十分豐富,音樂創(chuàng)作技巧形式多樣。他曾說過:“許久以前,我就立意以民間音樂做基礎,參考西洋音樂進步成果,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中國音樂形式……我還堅持這樣的作風,這就是吸收歐美進步技巧,利用中國固有喜見樂聞的旋律,用簡單和聲配以中國和西洋樂器,尤其多用打擊樂器,使作品本身成為大眾化、民族化、藝術化的統(tǒng)一藝術!薄艾F(xiàn)在作曲家表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姿態(tài):第一種,死硬地模仿著西洋音樂;第二種則頑強地固執(zhí)著中國音樂作法;第三種是盡力想使中國音樂與西洋音樂作適當?shù)慕Y合。我非常贊成最后那一種。”他運用在國外學習到的作曲理論和技法,進行具有中國民族音樂特點的音樂創(chuàng)作,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色和風格。他力圖用新音樂把中西音樂的精華凝聚在一起,一方面強調藝術的真實,另一方面強調與真、善相結合而產(chǎn)生的藝術美,在藝術實踐中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把中國音樂提高到“國際樂壇地位”,使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屹立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林。
    
    冼星海始終強調“普遍的音樂”,強調音樂的藝術性、思想性與群眾性的結合,強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他說:“在抗戰(zhàn)期間,不容許我們有自我的‘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作曲者應該大量產(chǎn)生抗戰(zhàn)的歌曲,增強抗戰(zhàn)的情緒!彼吷铝τ谝魳返耐茝V和普及,尤其致力于推動群眾歌詠。這不僅出于當時救亡的需要,也是因為群眾歌詠對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具有深遠的意義。他想用音樂藝術來提高國民素質。他的這些理論和實踐,對中國音樂的發(fā)展,不僅過去起過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現(xiàn)在,人們都呼喚和期待著中國音樂早日在世界樂壇獲得應有的地位,那么,冼星海提出的“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結合”,是否正是走向這一目標的方向呢?
    
    最后,我還有一個愿望。冼星海生活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一生顛沛流離,這使他的很多音樂作品都散佚失傳,他的很多生平事跡也有待進一步梳理清楚。我們紀念冼星海,還需要深化對冼星海的研究,發(fā)掘和收集他的音樂作品,使他盡可能完整地佇立在中國音樂文化的寶庫中。(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