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專題史著作結碩果
華聲報訊: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第一批10種《專題史系列叢書》,市場反饋良好。這反映了中國史學研究的深入和繁榮。 已經過世74年的國學大師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里面說,做通史本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專史沒有做好,通史更不能做好。專史做好了,大家一起合起來就變成一個很好的通史了。史學史專家瞿林東認為,通史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工程的大廈,它是一個群體智慧的產物。斷代史可以理解為這個大廈的各個層面。而專題史系列是這個大廈某一層的細部。它們合起來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就像我們看畫一樣,要遠看它的全貌,近看它的細部。所以它們之間的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反映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面貌。 從1902年梁啟超提出中國通史編纂的設想,1903年章太炎寫文章表示響應,100年來,幾代史學家不斷地編纂通史,據(jù)現(xiàn)在不完全統(tǒng)計有130種。這期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專題史著作屬于專門性很強而主題面廣的學術研究專著。其集史著各類體例之所長,以某一門類、某一專題為研究對象,廣征博引文獻典籍和考古發(fā)現(xiàn),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經過綜合貫通,鉤沉稽玄,探幽發(fā)微,考證源流,將某一專題發(fā)軔、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軌跡較為翔實而清晰地闡述出來。它既可以對研究對象做必要性論述,更可以由此展開強勁的闡述,文字形象、活潑,有可讀性,更明顯有別于其他考證性等的史學著作。由于它對某一專題的細化、深化研究,專題史的豐富性、深入性、獨特性都是其他“通史”和“斷代史”所無法替代的。 經多年努力,首批專題史著作從學術價值和讀者需求兩方面做了努力。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的《中國散文小說史》,在寫法上完全跳出中國文學史著作傳統(tǒng)體例的藩籬,專致于對兩千年中國散文小說演進趨勢的描述,潛心研究之得層出,前人未發(fā)之論迭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克芬的《中國舞蹈發(fā)展史》,在原書基礎上對新發(fā)現(xiàn)的彌足珍貴的唐敦煌舞譜殘卷等舞蹈史料及其他方面的增補,是其十余年潛心研究的豐碩成果;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致忠等的《中國典籍史》,既闡述中國典籍產生及在學術文化發(fā)展中迭興的歷史,也兼及典籍制作、裝幀、收藏、整理、流散等史跡,體例新穎,論說詳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編審王毅的《中國園林文化史》,將各個歷史階段的園林藝術置于孕育其豐富文化內涵的特定社會大文化中進行剖析,揭示出園林藝術的文化精髓;北京大學教授吳必虎的《中國景觀史》,以“景觀”條分縷析中華文化的地理區(qū)域形成機制、擴散和整合特征及各類景觀,是文化地理學史研究令人矚目的最新成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黃能馥的《中國服飾史》,以簡約的文字敘述和簡潔的黑白配圖,展示出一部包括少數(shù)民族在內的簡明中華民族服飾演變史…… 這10部專著一上市立刻得到讀者的好評,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少積極有益的建議。地方行政制度史、紅學史、史學簡史、長城史、地理學史、天學史、敦煌史、貨幣演變史、民間風俗史、東南佛教史、小學史、甲骨學史、禁毒史等專題史著作已經列入第二批、第三批專題史出版計劃。出版社計劃在5年中,出版大約100種專題史著作。這一計劃如若實現(xiàn),將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