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錦溪——活的民俗文化館

水鄉(xiāng)風(fēng)情濃郁的錦溪小鎮(zhèn)周曉平/攝

錦溪民間博物館一角田宏/攝 千年水鄉(xiāng) 古韻猶存 與周莊毗鄰的江蘇昆山錦溪鎮(zhèn),以溪得名,小巷逶迤,河道縱橫,街緣水興,路由橋通,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水鄉(xiāng)風(fēng)情濃郁。 自古有“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之說的錦溪鎮(zhèn),古橋之多,實屬罕見。不足1平方公里的古鎮(zhèn)區(qū)就有古橋36座,現(xiàn)存古橋大多完整無缺,碑記聯(lián)柱俱在,花紋圖案雕刻精美,形成了錦溪獨特的橋文化。 里和橋,俗稱南塘橋、南觀音橋,就坐落在古蓮池西側(cè)的三圖河上。傳說南宋建炎三年,正逢大旱,鄉(xiāng)人疏浚河道時挖出一尊古觀音后,降雨三天。百姓感激,捐資供奉觀音,又建了這座南塘橋。 南塘橋又是明代“錦溪八景”之一“古井風(fēng)亭”所在地。昔時,這里河道寬闊,兩岸垂柳隨風(fēng)飄拂,水中游魚色彩斑斕。特別是盛夏時節(jié),河道兩岸濃蔭如蓋,清風(fēng)徐來,鳥語花香。河中泛舟,如處深山幽谷,因此這里便成了歷代文人騷客的怡游之地。 橋畔又有宋井一口,風(fēng)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干,明才子文徵明有詩稱贊: 改邑何妨舊井存,苔花剪剪石欄春。 轆轤聲里千年澤,不是郵亭閱古人。 如今,南塘橋依然躬身三圖河上,只是多了幾分蒼顏與斑駁。橋畔民居還是臨水而筑,吊腳閣樓,粉墻蟹窗,古韻猶存。橋西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蒼勁蓊郁,香氣四溢;橋東親水廊棚內(nèi)則朱椅間陳,過客疲累,假此小憩,靜聽河中游船上飄出的江南絲竹聲,真有寵辱皆忘之樂。 藝術(shù)展館 別具風(fēng)情 如果把有著“夢中少女”之稱的錦溪比作是一座江南民俗文化的大展館,那么,種類繁多的民間收藏品博物館便是它一個個分門別類的展覽廳,它們讓世人從不同角度了解小鎮(zhèn)2500年來的文明史。 “中國古磚瓦博物館”,是錦溪的標(biāo)志性建筑。走進(jìn)此館,就仿佛走進(jìn)了華夏古國五千年文明史。那些青灰色土陶磚,撿拾于荒郊野外,是古墓上的墓室磚、楔形磚;金碧輝煌的,來自歷代帝王宮殿;還有鋪墊于皇宮寶殿地墁之上的金磚,每一件古磚瓦都是瑰寶。 在小鎮(zhèn)的紫砂博物館,展出陳列著從古到今,從大到小,從粗到精,從抽象到寫實,從夸張到仿真的紫砂精品!肮哦^”里自先秦至今3000年間的800件水盂精品,讓人嘆為觀止。紅山文化青白玉、戰(zhàn)國玉蟬、西漢雞首壺、北魏古佛、南北朝猛獸尊、唐代鐵瓶亦彌足珍貴。 “中華歷代古錢幣珍藏館”展示的近萬枚、數(shù)千種古錢幣則創(chuàng)下了四個全國第一。即:同類古錢幣館品種最全最多;全國惟一一枚“陰陽神鬼”幣;中華最早的紙幣北宋“交子”;毛澤東肖像最早上錢幣的紙幣。 游覽錦溪小鎮(zhèn),既是游覽風(fēng)景宜人的江南水鄉(xiāng),又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歷史長卷。靜默的錦溪,用自己的眼睛,見證了江南文化千年之留存。(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陸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