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中大年民俗:貼春聯(lián)齊守歲耍社火
華聲報訊:三秦都市報報道,“百節(jié)年為首”,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民間習慣地稱為“過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翌年正月十五,都是過新年的范圍。古往今來、歲次更替,在關(guān)中民間積淀了豐厚的年文化。陜西省民俗學會相關(guān)專家,以日程為序,勾勒出一張關(guān)中大年風情畫。
臘月下旬辦年貨貼春聯(lián)迎新年 魯迅先生說:“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币蝗肓伺D月下旬,春節(jié)說話也就到了。這地道的中國節(jié)日有著某種狂歡的性質(zhì),有著濃厚的非理性的味覺、視覺和聽覺感受。城鄉(xiāng)里漸漸顯出節(jié)日氣氛,人們忙碌著,對于世代沿襲下來的風俗念念不忘:“小孩小孩你別讒,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禮;一手的面不攙你,到家給你父母道個喜……” 為了過一個豐盛的年,人們在年前爭先恐后地購買年貨。辦年貨的內(nèi)容除了吃的、用的、節(jié)日禮品外,還有幾種用品是絕對少不了的:比如慶賀時用的煙火、花炮等;布置環(huán)境用的紅紙(寫對聯(lián)、春條幅)和門神、年畫等。 春聯(lián)是什么?就是一種用大紅紙寫成的對聯(lián)(也有用其他顏色紙寫的)。據(jù)史載春聯(lián)是從桃符演變而來的,傳說古代的東海度朔山有一棵盤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枝葉伸向東北方的鬼門,萬鬼皆由此門而入。樹下有兩位神仙,一個名叫神荼,一個名叫郁壘,時常把守著鬼門,監(jiān)視鬼的行動,發(fā)現(xiàn)有為非作歹者,即用單繩捆起來喂老虎。于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起,每逢過年人們就用兩塊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壘的畫像,豎立在門前,以示辟邪,這就是桃符的來源。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由樹桃符到貼對聯(lián),是從后蜀主孟昶開始的。孟昶親筆書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lián)。 春節(jié)期間張貼的對聯(lián)叫作“春聯(lián)”。春聯(lián)還包括有“春條”(單聯(lián))、“春語”(一段祝賀春節(jié)的話)、“斗方”(在一塊方紙上寫的字)等。斗方是在一塊方方正正的紅紙上,單寫一個“!弊帧堎N的時候要倒貼,取其“倒”(到)的諧音來寓意“洪福到來”!按赫Z”一般是一段祝賀的話或勉勵的語言。如“百行孝為首,萬惡淫當先”、“從儉入奢易、從奢返儉難”。 春聯(lián)、春條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張貼的時候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如給屋梁上貼“抬頭見喜”;給銀柜上貼“黃金萬兩”、“招財進寶”。給面甕上貼“米面如山”;給老年人炕頭上貼“身臥福地”、“壽比南山”;給青年人床頭上貼“身強力壯”、“少者懷志”;給庭院里貼“滿院生輝”、“吉星高照”;給牲口廄里貼“騾馬成群”、“六畜平安”;給糧倉上貼“年年豐收”、“五谷豐登”;給火房里貼“小心燈火”、“嚴防火災(zāi)”;給斗上貼“日進斗金”;給車轅上貼“日行千里,夜走八州”等等?傊,內(nèi)容要有針對性,使人高興、滿意。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 農(nóng)歷臘月三十的晚上,“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是新舊年的交替,人們最重視過除夕,所以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就是守住時間,不愿意讓這一年空空地過去。這種風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南宋的姜夔專門寫了《守歲》詩:“千門列矩散林鴨,兒女相思來到家,應(yīng)是不眠非守歲,小窗春色入燈花。”北宋詩人蘇軾也有一首《守歲》詩:“欲知垂盡歲,有似赴豁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明年豈無年,心事空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守歲的風俗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從年三十中午后就開始準備守歲。這時,家家戶戶供奉起祖宗牌位,貼上門神、年畫、窗花。大門、小門都貼上春聯(lián),滿院張貼春條、春語,還在大門前掛上一對紅燈,貼上赤火(用紅綠彩色紙,剪成小長方形,上有錢眼,呈菱形)并貼絮子(用黃表紙剪成,形如赤火)。這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按傳統(tǒng)的風俗,這時債主不能來討債了,即就是窮人家,也可以安心地過年了。 到了掌燈的時候,屋前屋后,燈火輝煌,如同白晝。這時全家人等(凡是在外工作、學習、經(jīng)商的都要趕回家里過年)吃罷年夜飯后,都圍坐一起共敘天倫之樂事。有講故事的、談經(jīng)驗體會的、說笑的,還舉辦各種雜耍,如耍紙牌、打麻將、猜謎語、捉迷藏等。此刻不論輩份高低,男女老少,都盡情歡樂,直到天明,這就叫作“除夕守歲”或“歡度除夕”。
正月初一拜年“水火不出門” 初一一大早,孩子們穿新衣、戴新帽,爭著看誰家的炮放得最早最響。長輩們做好飯后,敬神靈敬祖先,然后按輩份大小依次拜年,祝賀新春佳節(jié)。孩子們接受長輩賜予的糖果和“壓歲錢”。家里的拜年活動結(jié)束后,大家會走出門,向左右鄰居、本家戶族去拜年,見面時彼此問候,共賀新年。 初一這一天,民間講究“水火不出門”,意即不借給別人任何東西,自家不掃地、不掃鍋灶、水不外潑(沒有井的人家前日需去別家挑滿水),主要取合家吉祥、團圓不破之意。如果家里死了老人,連續(xù)三年,稱初一或初二為“新靈”(也叫新墳),這天,親戚要前去燒紙吊唁。
正月初二起走親戚耍社火 從正月初二起,人們開始互訪親友,饋贈禮品,祝賀新年。路人往來穿梭,絡(luò)繹不絕。一般在初二,先向舅家、丈人家拜年,其禮品往往會厚于一般禮品。然后再向姑家、姨家拜年,再按疏遠厚薄關(guān)系一一拜年。 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可以被視作是過年的“黃金時段”,主要親戚已走完了。初五的飯食和初一時大體相同,照例要放炮,要將初一剩下的炮盡量放完。 從正月初六起到正月十五,主要是朋友之間的拜年活動,舅家給外甥送燈、娘家給新嫁出的女兒送燈等。而在民間開始的集體游藝活動主要就是從初十左右開始的耍社火。 在陜西流行的社火種類很多,關(guān)中地區(qū)常見的社火有平頭桌子社火,即在一張四方桌子上扮作戲文,由四個人抬著走。如《斷橋》,就在三張桌子上,各立白娘子、許仙、青兒的戲劇人物形象,這種社火叫作“啞巴戲”,化裝起來很巧妙,很受人喜愛。比平頭桌子高級一點的,要算是芯子了。芯子有平臺芯子、雜技芯子、轉(zhuǎn)芯子和掛芯子等。芯子的特點是巧、妙、玄、絕。譬如扮演《趙匡胤千里送京娘》,要使京娘站在趙匡胤手舉的蟠龍棍上,這樣能給人以玄妙的藝術(shù)感受,十分引人入勝。還有一種大型社火,叫作“山社火”,高達3丈,下面有50多人抬著走。這種社火以人物多取勝,十分壯觀。白天常耍的社火還有高蹺(亦稱柳木腿),扮演時可以來回走動,邊走邊表演,打諢取鬧,繪聲繪色,耐人尋味。大約關(guān)中東府的社火尚武,有馬社火,即用馬拉車裝扮的社火;有血社火,即殺氣騰騰,動刀動槍,血肉橫飛等驚險場面。關(guān)中西府的社火尚文,即寓意于戲,講究精巧,以玄、妙、佳、絕取勝。 耍社火的內(nèi)容和規(guī)模大小,視年景的好壞而定。一般在盛世,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傳統(tǒng)的社火活動就在城鄉(xiāng)此起彼伏,營造出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