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后繼乏人 中國“絕活”進退兩難
 泥人、面人、風箏……這是多少代中國人童年記憶里抹不去的靈動色彩;刺繡、年畫、剪紙……這是讓多少外國人嘖嘖稱絕的藝術。歷經數代傳承,擁有一身絕活的民間藝人們身處何處,境遇如何?記者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員”聘任儀式上,結識了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家,由此展開了半個多月的調查。
后繼乏傳人 絕活正消亡 據了解,中國民間藝術從業(yè)者數量整體呈萎縮狀態(tài),后繼乏人。在上海,起源于明代的上海獨門絕技露香園顧繡從業(yè)者從明代的數百人萎縮到十多人,且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在湖南,傳統織錦藝術的從業(yè)者從20世紀80年代的2000人到現在的幾十個人…… 更令人堪憂的是,許多民間藝術正在逐漸走向消亡。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所說“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每分鐘都在逝去,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睋,在寧波一個市的415項民俗類民間文化資源中,已經消亡的就有60項。 北京哈氏風箏第四代傳人哈亦琦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的民間藝術家可能都不缺徒弟,但是能把傳統的手藝原汁原味繼承發(fā)展,甚至有超越的卻非常少,不合適的徒弟就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傳人。 哈亦琦自己也有徒弟,但他坦言自己對徒弟還不太滿意。他認為,傳統手藝難尋傳人幾乎是現代社會沒辦法回避的問題:“現在,沒有多少人愿意潛心學這種復雜的手藝。可是現在孩子們的娛樂活動很多,電腦、電視……選擇消遣的方式多,更不容易對傳統的藝術培養(yǎng)起興趣來了,有興趣吧,功底又不一定到位! 大師簡介 哈亦琦,男,回族,1954年3月出生,北京人,“北京民間玩具工藝大師”、“一級民間工藝大師”,哈氏風箏第四代傳人,與其父合著有《中國哈氏風箏》一書。 手藝難賺錢
市場遭克隆 由于民間工藝多數工序繁雜,多以手工制作為主,價格也就偏貴,大概是同類機器制品的十倍以上。有些工藝美術制品的廠家,往往購買民間藝術家作品后,稍作改動就大批量克隆,手工制品更是沒了市場。一些民間藝術家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和經濟頭腦,在市場交易中還常常受騙。 老北京泥玩具傳人雙起翔的工作室里,滿院堆放的都是他的泥人。雙起翔的民間彩塑技藝很高,多年來,他摸索了一套彩塑工藝的經驗,作品多次得獎。 他說,自己現在覺得最遺憾的地方就是沒有一個合適的渠道來賣自己的作品,自己以前出去給一些強烈要求買我作品的酒店送過貨,但常常要不回錢來,或者少很多,自己年紀不小了,也只能吃啞巴虧,到現在只敢給一些文化部門比如博物館或者熟悉的收藏者來做一些作品。 大師簡介 雙起翔,1931年出生,男,滿族,北京人。1944年師從北京泥人圣手李榮山,“北京工藝美術大師”。
問題支招:改變“傳人繼承”的單一模式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海霞認為,傳人繼承的方式使人亡藝亡的現象大量存在。其實,民間藝術家們將自己的手藝理論化、資料化是使民間藝術傳承下去更好的方式。藝術研究院聘用民間藝術家做研究員主要是希望促成他們在這方面工作的開展。 如今受聘的個別民間藝術家已有零星的文字、圖片整理、著錄。比如“風箏哈”已有文字著作出版了,惠山泥人的第五代傳人王南仙正在進行歷代泥人制作的調查、梳理工作。
手工作坊和流水生產兩不誤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主任王松林認為,民間藝術無法走進普通人的生活,這容易使一些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形式自生自滅。藝術的普及和推廣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民間藝術應該在保持手工藝術品制作的同時,由藝術家本人監(jiān)督生產一部分流水作業(yè)的產品,既有珍貴的收藏品,也有大眾的高檔消費品。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鄭土有表示,上海很多民間藝術自生自滅的原因就是脫離大眾:“民間藝術的第一性能是實用性,一旦實用功能消退,就很難繼續(xù)生存下去!保▉碓矗悍ㄖ仆韴/記者趙培)
附:中國主要傳統民間藝術流派 風箏主要按家族分為四派:“哈氏”、“馬氏”、“曹氏”、“金氏” 年畫主要按產地分為三派: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 泥塑有南北兩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張”,南方有無錫惠山泥人 面塑:“面人郎”(郎志麗)、“面人張”(張俊顯)、“面人湯”(湯麟玉、湯福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