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鐵梅
這個設想,對房地產商等商家來說,或許是一個生意機會;對都市的“丁克”家庭來說,是一個喜訊;對一般人而言,也起碼是一次觀念更新的緣起——現(xiàn)代社會,“養(yǎng)兒防老”早已過時,防老養(yǎng)老終老,只能靠我們自身的能力與組織管理了。
“丁克”家庭是一個新派生詞,源于英文Dink的音譯,意思是指夫妻兩人雙收入、無養(yǎng)育子女的家庭。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丁克”家庭在我國已經越來越多了。
“丁克”家庭的來源
走上“丁克”之路的夫妻各有各的理由,總體來說可以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無奈型,一類是主動選擇型。
自然無奈型“丁克”家庭的背后,有著許多哀傷的故事?紤]到他們的復雜心境,這里估且隱去他們的姓名——
L和M是一對年近五十的患難夫妻,這對“老三屆”學生在“文革”的大串聯(lián)路上相識相戀,一起風風雨雨地走了幾十年!八娜藥汀狈鬯橹,丈夫L考上了大學,同時卻沒有了工資收入,為了維持家庭開支,妻子M忍痛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工作掙錢養(yǎng)家。但是,M是一個很好強的女性,她不愿意放棄自己的事業(yè)追求而僅僅作賢妻良母,于是在白天工作的同時,夜晚上夜校。常常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滿頭大汗地趕到學校門口,只能吃兩個燒餅或餡餅充饑——因為還得考慮家庭預算不能超支……這感人的一幕幕是這一代青年再熟悉不過的畫面了,他們都從這條艱苦的路上跋涉而來。幾年后,L終于畢業(yè),又考上了研究生,M畢業(yè)后換了一個更能發(fā)揮她能力的單位,工作強度更大了。雖然他們在經濟上寬松了許多,但精神上仍然處于緊張狀態(tài),無暇顧及生育孩子……又是幾年過去,當他們終于在社會上站穩(wěn)了腳跟,能喘一口氣的時候,卻已經過了生育的好年齡……談及往事,L和M這對夫妻帶著一絲感傷卻豁達的微笑,說:“我們其實很喜歡孩子,但因為事業(yè)而耽誤了養(yǎng)育也沒有什么遺憾。人遭逢一個時代都會付出各種各樣的代價,我們加入‘丁克’家庭的事實,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為成為社會棟梁所付出的代價!
G稱自己的事例是改革開放后,人們的選擇多了,生活卻動蕩不寧了的最好說明。G的妻子H原是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護士,結婚時正在工余苦讀英語,一心想去美國留學,于是說好到美國后再要孩子。苦讀幾年后,H終于到了美國,一邊讀書一邊打工,過著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把蟛尻牎绷魧W生的勞苦生涯。這期間,G三度到美國使館辦簽證,不論是陪讀還是探親都被拒簽……這對牛郎織女分別了7年后,H終于拿到了美國的護士資格——這對華人來說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絕大部分醫(yī)學領域的人去了美國都不得不改行。可也就在這時候,G接到了H的要求離婚的信件,理由是長達7年的分居使得夫妻感情淡漠、消亡了……G沒有怪罪妻子,他只是酸楚地說:“我的孩子沒有出生在美國,也不會出生在其它任何地方了——離婚這一年,我已經46歲了。”
此外還有基于因為住房限制、生理不孕等原因的個案,不一一列舉了。
與此相比,主動選擇型的“丁克”家庭更令人回味——
F與B這對夫妻考慮再三后,決定不要孩子,原因是:“我們大人怎么樣辛苦都可以,但是,現(xiàn)在在這種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孩子一旦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早期教育、上好幼兒園、考學等等,從幼年就不得不參與殘酷的社會大競爭,實在太可憐了!”
R看到父母犧牲一切愛好,沒有一點點生活享樂,辛苦一生撫養(yǎng)5個孩子的經歷,態(tài)度堅決地拒絕生育。他認為中國人為下一代犧牲的太多,即使是都是獨生子女的今天,為這一個孩子付出的還是驚人的,他決心要過有生活質量的日子:除去工作,還能旅游、享樂,特別是發(fā)展自己的業(yè)余愛好……為此,婚前同意不生孩子的妻子改變主意,堅持要生孩子,他再三說服無效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離婚。當人問起他何以決心這么大時,他說:“是兩個人生活還是三個人生活,那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一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他終于又找了個也堅決不要孩子的女士再婚了。
近年來,主動選擇不要孩子的年輕夫妻越來越多,對此,初期人們不理解,甚至指責他們“不孝”、“沒有責任感”,而現(xiàn)在,這種聲音幾乎銷聲匿跡了。一方面,我們的社會自由度更大了,思想環(huán)境也越來越寬松了,人們都更尊重他人的選擇了;另一方面,人們也意識到:在誕育生命的問題上,只有經過理性的思考,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才決定取舍,才是真真正正的負責任!形话装l(fā)老母親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說:“過去生孩子是天經地義的,是本能行為,根本沒有想過‘要不要’,孩子就一個個地出來了,F(xiàn)在的年輕人把方方面面的因素考慮成熟之后再決定生不生,這是社會的進步呵。”
“丁克”家庭的特點
較之一般家庭,我國都市里越來越多的“丁克”家庭是有其特點的。
首先,“丁克”家庭的夫妻獨立性更強。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對“兒孫繞膝”的熱鬧天倫抱有希望,從而老來也就沒有“空巢綜合癥”——即所有的生活指向都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一旦長大離家,老人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寄托和快樂,變得彷徨、抑郁;
其次,“丁克”家庭中,文化水準較高者占很大比例。因為往往是文化人選擇了不生育子女,這在西方也是一樣;
再者,“丁克”家庭經濟條件大都比較好。一方面因為沒有孩子少掉一大筆開銷,另一方面也因為沒有拖累,精力全放在工作上,事業(yè)發(fā)展得也更好;
還有一個最值得注意的特點——“丁克”家庭因為沒有子女,從我國《繼承法》來說,原則上就沒有法定遺產繼承人(遺囑做財產贈送的另論),所以,一般而言,“丁克”家庭都有一筆在身后可以處置的遺產——這給我們下面要討論的“丁克”家庭養(yǎng)老問題做了一個特定的前提,它決定了“丁克”家庭可以走一條概念全新的養(yǎng)老之路:自行組建老齡社區(qū),成立基金會自行運作管理——自助以終老。
“丁克”家庭的終老設想
世界上日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同樣困擾著中國,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政府及早準備,應接這21世紀的“白發(fā)浪潮”;在新建的養(yǎng)老院中,有政府投資、基于國家慈善福利性質的,也有商家純粹靠市場規(guī)則運作的……而“丁克”家庭的養(yǎng)老問題更加嚴峻。其實,如何終老的問題早被“丁克”家庭群體所關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宏治及夫人陳炬虹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設想,并得到了很多“丁克”家庭的贊同——
一、
成立一個“丁克”家庭基金會,建立一個“丁克”老齡社區(qū)。有別于其它養(yǎng)老體系的最根本的一點是:“丁克”老齡社區(qū)采取基金(資產)托管的方式運作,入住社區(qū)的老人可以以記帳、現(xiàn)金支付、刷卡等等方式提前消費自己的遺產——即:無子女的老人加入社區(qū)時,要與基金會簽訂協(xié)議:身后剩余的遺產全部遺留給社區(qū)基金會,作為“丁克”老齡社區(qū)的服務資金、滾動發(fā)展資金(“全部遺產”不僅包括身后一切遺留物,比如現(xiàn)金、家具、汽車、坐落在社區(qū)外的其它房產、一切有價證券等,還包括社會保險和商業(yè)保險,要簽署基金會是保險的身后受益人)。在這個前提下,老人在社區(qū)生活中可以預支、甚至透支自己的資產,用作社區(qū)生活中的各項支出;
二、
“丁克”老人社區(qū)不同于幾人同住一室的養(yǎng)老院,它完全以正常的家庭生活為單位——也就是說,社區(qū)公寓是普通的家居型的,每對夫妻根據(jù)自己的經濟水平,租用適合的公寓,以家庭為單位生活,保持家庭生活的私密性;老伴去世后,單身者也可以再婚……與社會上的生存方式完全一樣自由、自主;
三、
“丁克”老人社區(qū)不是一個“烏托邦”的社會,它的一切服務與被服務都是有償?shù)摹D贻p時作醫(yī)生的老人可以繼續(xù)在社區(qū)醫(yī)院里當醫(yī)生,作律師的老人可以繼續(xù)在律師事務所接案子……只要身體狀況良好,就可以在社區(qū)里繼續(xù)執(zhí)業(yè)掙錢。接受服務的人當然也要付費;
四、
這個社區(qū)針對老人的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公寓是為適應老人建造裝修的,馬桶、洗澡池邊都有特別扶手等,每間屋都有緊急呼叫電鈴連通到社區(qū)管理中心;社區(qū)里有圖書館、健身中心、影視中心、社區(qū)綠地花園等文化娛樂設施,以及商店、醫(yī)院、食堂、洗衣房等服務機構,還都可以上門服務到家……社區(qū)里還組建自己的車隊,為要出門的老人提供交通服務,等等;
五、 與基金會簽定的協(xié)議在夫妻兩人最后一個離世后開始執(zhí)行。兩位老人都去世后,房子由社區(qū)收回,再租給新的入住者。
——與傳統(tǒng)的養(yǎng)老院機構比較,“丁克”老齡社區(qū)具有自助、自由、家庭生活的私密性有保障、社會生活參與程度更高等特點。更令人振奮的是,它既是一個非盈利機構,減輕了入住者的經濟負擔,又不必需要國家像建養(yǎng)老院那樣投入那么多錢,給國家節(jié)省了資金。
也有人問:“丁克”家庭既然有點遺產,有錢又何必入住社區(qū)呢?老來雇人照顧好了。其實深想一步就完全可以明白:到生命的最后一個時期,僅靠錢已經保障生活有靠了——石家莊干休所就發(fā)生這樣一個事件:一位老干部獨身臥病在床,高薪聘的小保姆每天除花半小時胡亂給他做口飯之外,不是在外面玩就是在家看VCD,任老人屎尿拉在床上,任老人千求萬喚,她理都不理……據(jù)說還有過更極端的情況:小保姆在老人重疴在身、神志不清之時,把家里席卷一空……
入住“丁克”老齡社區(qū),平日可以各自過獨立的家庭生活,到患病臥床時,有社區(qū)派去經過訓練的醫(yī)護人員及服務人員照顧。尤其家庭服務人員是組織化的,是在嚴格的規(guī)章管理下的,這樣就免去了老人被虐待被偷盜的后顧之憂……社區(qū)良好的服務貫穿至生前身后的每一個細節(jié)——除醫(yī)病照顧生活之外,還可以為臨終的老人給親戚傳遞口信,甚至為有宗教信仰的老人請牧師做臨終祈禱,乃至送葬、火化、骨灰處置安排等等——讓每一條生命都真正善始善終。
這個構想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尤其在“丁克”家庭群體里造成了轟動,不少人士正在努力,爭取讓這個夢想早日實現(xiàn)。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許多有孩子的夫妻聽了這個構想也很興奮,紛紛要求加入“丁克”老齡社區(qū),情愿把遺產留給社區(qū)基金會而不給孩子……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了,現(xiàn)階段還無法斷言可否,它牽扯到基金會的經濟實力、社區(qū)的規(guī)模、社區(qū)的管理能力,以及與個人遺產處理有關的種種法律問題……
但不管怎么說,這個具有前瞻性和創(chuàng)見的設想一旦實施,不僅會給“丁克”家庭帶來福音,會給國家減輕社會老齡化的壓力,也會給普通家庭全體公民的養(yǎng)老提供一點新的啟示。
──《三月風》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