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廈門廣播電視報 第26期 6月26日出版
《讀楹樹》--竹壩行之三
沈世豪
難得有如此的閑暇,去讀一棵樹。
那是竹壩的楹樹,是踐落在閩南紅土地上的一部浩氣盎然的英雄傳奇么?黃昏,落日,悄然升起的暮色,恰到好外地幻出蒼涼的背景,此時,披著夕陽余輝的楹樹,便猶如深沉、持重的朋友,英姿颯爽地走進我的目光里。
初看,它的葉兒很像廈門常見的鳳凰樹、婆娑、寫意,洋洋灑灑的一頭青絲,洋溢著瀟灑浪漫的風采,是閱盡風雨雷電之后的釋然,還是經(jīng)歷了悲歡離合之后的超脫,說不清。細細看去,卻比鳳凰樹更高、更挺拔、更偉岸!筆直的樹干,拔地而起數(shù)十米,獨個兒撐起一片云天,撐起一個氣勢磅礴的世界。
竹壩有了楹樹,便恰似藍天驟然落下一個巨大的驚嘆號,大地兀地回蕩起一部令人蕩氣回腸的交響詩。如云如煙的龍眼林,橫豎成行的銀樺、小葉按,甚至,那如畫家偶而潑墨生成的綿竹,皆有了流動的神韻和靈氣。大地如歌,楹樹就是氣沖牛斗的最高音;大地如詩,楹樹便是令百人驚嘆的絕唱!
人們常吟唱木棉樹,把它視為英雄樹。煙雨飄飛的二、三月,滿樹繁花如火如荼,清代詩人陳恭伊,也曾這樣贊嘆:"有如堯射十日出滄海,更似魏宮萬炬環(huán)高臺?quot;可謂輝煌至極,絢麗至極。原來,我總認為木棉樹,才算是閩南大地上的偉丈夫。到了竹壩才深知自己的孤陋寡聞,楹樹,長得比木棉樹還要高,還要豐采,因而,也更倜儻風流,雖然,它沒有耀眼的鮮紅欲滴的花卉,但它四季常青,當蕭瑟的秋風,開始吹落木棉的一身綠袍,而楹樹,卻是抖擻精神,高舉起不凋的綠色的旌旗,展示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去裝點南國冬天的青春。當然,楹樹也會開花的,逢六月,它如信安謊言的謙謙君子,捧出一束又一束星星點點綠中透黃、透粉的花卉,貌不驚人,卻耐人品味,如喃喃自語,自個兒訴說著心中對世界美好的祝福,又恰似將一腔質樸無華的溫馨和真誠,奉獻給至親至愛的大地和人民。
竹壩小學、中學同在一個院中。一幢大樓是中學的校舍。而小學教室,大都是平房,其格局頗像五、六十年代部隊的營房。但令人過眼不忘的卻是校園中的一片楹樹林,數(shù)人才能合抱的楹樹,激情洋溢地編織起遮天蔽地的一派綠蔭,不知給這所小學、中學增添了多少文氣。捧一本書,神游在綠影搖曳的世界里,該是何等的愜意。從這里走出的人才源源不絕,遠在鄉(xiāng)間的學校不時地爆出令教壇刮目相看的冷門,莫非,也是益于這些摩天入云綠韻無涯的楹樹么?
回到廈門市區(qū),常思念竹壩的楹樹。咫尺之地,楹樹,新的朋友,你何時才能闊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