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少妇做受,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從語言的學習到言語的使用

    
     ——口語教學探討
    
    北京華文學院 陳軒
    
    一、對語言教學的再認識
    于根源先生在《應用語言學的基本理論》一文中有這樣幾句話:“語言因人們的交際而出現(xiàn)而存在而發(fā)展。”“交際是決定語言現(xiàn)象的根本條件!薄罢Z言交際能力是最基本的語言能力!保ā墩Z言文字應用》2002年2月)這里從功能性方面圈定了語言能力的重中之重——交際能力。國外語言學界早有學者設計出了有助于交際法教學的“任務式大綱”,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大綱的主要之處在于它是“過程式大綱”而非“產品式大綱”;簡言之,是在教師布置、引導下,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一定的語言活動;這是一種模擬的交際活動,是教學中的交際任務。
    一般來說,我們在向學生講授語言要素之前,已與學生進行了彼此間的交際行為。這包括:對到校學生的接待、生活上的安排服務,入班教育、班主任與學生的日常交流和班級管理,任課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和對學生情緒的調動、師生課下的交談,等等?梢哉f,“交際”不僅是課堂上模擬的活動,而且是校園中真實存在的情況。由于我校學生中的華裔子女占絕大多數(shù),其家族血統(tǒng)“根”文化的背景,決定了他們在漢語交際方面較之外國外族漢語學習者有更多的優(yōu)越性。在這種以華裔學生為主體、以漢語同時又是祖籍母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活動中,語言教學的交際性特征得以凸現(xiàn)出來。
    
    二、學習者的交際需求決定說話課的教學思路
    1、語言知識教學與模擬交際活動相輔相成
    在自然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通過語言符號系統(tǒng)交流信息。語言知識教學,就是為了使學習者掌握目的語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對成年的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目的語的語言知識掌握常常是在模擬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并在模擬的交際訓練中得以鞏固的。因此在課堂上,通過模擬的語言環(huán)境和交際活動,配合恰當?shù)恼Z言知識講解,使學生既可以積累漢語知識,又能提高漢語交際能力。在這里,交際的雙方掌握相同的規(guī)則系統(tǒng),是交際活動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2、說話課更需要進行交際活動
    說話是一種輸出,說話人根據(jù)自己的意圖或交際雙方的需求考慮自己說話的內容,并從長時記憶庫中選擇合適的詞語進行匹配,在短時記憶中按照語法規(guī)則排列成句。最后以語音形式把信息傳送出來。這個過程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在一定的交際語境中完成的。因此,在說話課上最好創(chuàng)造出交際活動的氛圍,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提高教學效果。常見的方法有:模仿問答、縮略敘述、改編表演、自由討論、分組辯論等,多數(shù)情況下是幾種方法合用。舉例如下。
    例如:老師先給出小對話做示范(常用教材的內容):
    A:昨天你去哪兒了?
    B:我去商店了。
    A:你買什么了?
    B:我買了一件襯衣。
    熟讀課文之后,開始做模仿練習:
    老師問一位學生:星期六你去哪兒了?(該學生答:我去商店了。)
    老師:哪個商店?(答略)你買什么了?(答略)
    老師:剛才說得很好。你能不能連起來再說一遍?
    學生想了想,答:星期六我去××商店了,我買了××。
    老師:好,請你問別的同學,他們去哪兒了?做什么了?
    這第一個學生應該是水平高一些的,要給別的學生做示范。必要時,老師先示范一遍,以減輕起步時的難度。接下來,學生依次提問,每個被問到的同學都很樂于合作,并且認真想了一下后才回答問題。在最初的艱澀消失以后,老師及時提出新的要求:后面說的同學,不能跟前面同學說的完全一樣。于是,已經熟悉這個訓練模式的同學馬上動腦筋,結果,大家說的內容都有些不同了,先是時間不同、去的商店不同、買的東西不同,后來做的事情也不一樣了。有的學生為了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活動,又是問老師,又是問同學,又是查字典,然后用新學的漢語詞匯和句子把自己的意思補充完整,看到大家聽懂了,自己還受到老師的表揚,十分高興。
    這是初級班的課堂練習,要求每個學生敢開口,能把幾個簡單句連起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當一個學生說的時候,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老師穿插著檢查其他同學是否聽懂了某一位同學說的內容,一般用問答法或者復述法進行檢查。這樣,學生在聽和說兩個方面都得到了鍛煉。隨著練習的繼續(xù),第二輪再增加問題的內容,延長句群的長度,逐步向語段訓練階段過渡。
    總之,要讓學生在交際活動中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培養(yǎng)漢語交際能力,一定要注意語料的選擇和話題的角度,確保信息點的趣味性,安排預知信息差的言語交往,設計話語內容建構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展示自己在語言方面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那么,語言教學中的交際活動就會是成功的。
    
    三、語段訓練有助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漢語思維方式
    漢語語法的結構單位包括:語素、詞、詞組(短語)、句、語段(句群)、篇章。其中,語素是音義結合的最小的結構單位,它是構詞的材料。如“偉”、“麗”;有的語素能夠單獨成詞,如“人”、“美”。詞是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的造句單位,如“偉大”、“的”。詞組是由至少兩個詞構成的造句單位,如“來北京”、“努力學習”、“我的家”。句子是語言最小的運用單位,如“我學習漢語!保▎尉洌八裉觳×,所以沒來上課。”(復句)語段是比句子大一級的語法單位,它由前后銜接的至少兩個句子構成;這些句子的意義密切相關,并共同表述一個中心意思。如“在中國我有很多朋友。有跟我差不多的年輕人,有比我小十幾歲的孩子,也有比我大幾十歲的老人。”這個語段由兩個句子組成。第一個句子告訴我們語段談論的是什么問題,說明語段的基本意思。這一句既是該語段的話題又是它的中心句。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補充說明,可以稱為擴展句。當然,語段的結構種類很多,上例是比較簡單的一種。
    陳亞麗認為:“語段首先是人的思維的基本單位!薄皬睦碚撋现v,人的思維內容是連續(xù)的和完整的……是由多個句子組成的語段!保ā段恼聦W新探——面向未來的寫作技法》1995)因此,語段的中心意思也是最小的中心意思(相對于自然段和篇章)。在課堂上,有時當一名學生做完練習后,老師提醒一下:“你還沒說完呢。”不用多解釋,這個學生就會想一想,然后做一點補充。這補充后的內容,比起補充之前,就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語段了。因為人的思維是以語段為單位的,要說的內容在說話者的短時記憶中已經形成了語段,但在用剛學的語言技能表達其一個思維單位時,需要“教練”扶一把。老師就像“教練”一樣對學生既提出要求,又提供輔導和幫助。經過反復訓練,學生逐步掌握這一技能,最終就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位華裔大學生跟老師交談時的幾句話很能說明問題,其中幾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問題一:“老師,你有孩子嗎?”問題二:“老師,你有丈夫嗎?”問題三:“老師,你結婚了嗎?”就單句來說,這三個句子都是意思清楚,語法正確的。但是,連貫起來,作為了解對方情況的一個語段來看,跟一般中國人的思維邏輯顯然不符。我們的心理習慣是:先問婚姻,次問丈夫或妻子,再問孩子。類似的問題在語段訓練中就可以得到糾正。這里面既包含著漢語表達合體性的問題,也包含著對漢族文化傳統(tǒng)和心理習慣的認同問題。要學好任何一門語言,這樣的問題都是不可回避的。語段練習不僅能夠訓練學習者的漢語能力和漢語交際能力,而且能夠培養(yǎng)和引導學習者運用漢語思維方式進行表達,甚至思維。
    在零起點班的說話課上,應該盡早進行從單句模仿向多句表述的過渡,在盡可能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鼓勵學生講出真實感受,進行真正的交際活動!胺堑洹睍r期,有一次課堂練習的題目是“談談自己學習漢語的情況”。一名學生說:因為“非典”這個病,我的朋友回國了。老師不讓我們出去。我覺得很寂寞,沒有意思。(其中“寂寞”這個詞是查字典準備好的)這段話敘述得很清楚,感情也很真實。借這個機會,老師插了一段話,簡單介紹北京抗“非典”的情況(用漢語講,盡可能用學生學過的詞語和句型,板書生詞),重點是醫(yī)院收治非典病人的情況,醫(yī)生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意義,以及對部分地區(qū)采取醫(yī)學隔離措施的作用。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運用目的語的活動中,了解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從而穩(wěn)定情緒,增加渡過難關的信心,珍惜學習機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漢語。當時,學生的漢語水平還聽不懂廣播,也看不懂電視,他們只知道每天發(fā)病的人數(shù)很多,還有“死了很多人”(學生原話)。因此,在課堂上用漢語談話的方式了解北京抗非典的情況,同時介紹他們從父母親友那兒得到的國外的各種看法,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交際活動。在這堂課上,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被放到了首位,語言問題退居其后了,可以說是交際重于訓練的一節(jié)課。在談話過程中,每個人說的話都是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每一個語段都是思維單位的真實表白。為了實現(xiàn)交際,學生會下意識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語段表達,并從聽話人(他們主要看老師)的反應,來判斷自己的敘述是否清楚,必要時會主動進行補充。語段的訓練在這里完全是實踐性的、交際性的,老師主要以交際對象的身份參與活動,兼做目的語“教練”。這樣的交際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的漢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語段訓練比之單句練習,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實現(xiàn)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飛躍。語段訓練構建了一個操作平臺,使得學習者比較順利地從語言學習過渡到言語使用。初級(下)有一課的內容是:中國家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因而出現(xiàn)了過于重視孩子的學習而忽略其他方面發(fā)展的種種情況。課堂練習有“如果我當了父母”、“我的夢想”等一組題目。一個不太活躍的女生選擇了“我的夢想”這個題目。她講了父母請數(shù)學老師和化學老師給她做家教的情況,談到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有名的化學家”,自己做的藥能“賣到所有的國家”。聽到這里,老師明白了:她家里可能有藥品企業(yè),一問,果然是這樣。這名學生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讀課文,了解到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聯(lián)想到自己,從父母給自己請家教感受到父母的期望——結合實際,家里有制藥公司,自己將會面臨接班的問題——展望未來,確定努力學習的奮斗目標,用言語表達出來就是“成為著名的化學家,讓自己的產品暢銷世界!保ù司涫抢蠋煱凑諏W生的原意提煉出來的)在表述這段思維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一名學習者“從語言的學習到言語的使用”的過渡。語段訓練提供的平臺,使學生“心有所思”則“口有所言”,用目的語披露心聲,實現(xiàn)了用漢語的“我口說我心”。這無疑是對師生雙方的鼓舞和激勵。
    語段訓練成熟的標志是語篇的形成。學生在經過從單句到語段的訓練階段后,可以進行語篇的訓練。語篇要求所說的一段話完整成篇,用清晰的語脈體現(xiàn)出思維的邏輯性和表述的條理性,而且在不同的段落之間銜接緊密,照應得當。初期的語篇練習常常就是一個語段修改完善的過程,所以“語脈清晰”應該是在語段中解決的,而隨后按照語篇的要求,就要解決“標題”和“開頭結尾”的問題。以一場“辯論”活動為例,甲方觀點是“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乙方的觀點是“學習的結果比過程更重要”。老師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弄懂這兩個題目,并且講清楚活動規(guī)則:重在參與,練習說話,不限多少,不拘形式;只要圍繞己方的話題,形成一個集體發(fā)言即可。然后抽簽分組,兩組各自進行討論后,輪流發(fā)言。辯論時,甲乙雙方用共同的語料組織成不同的語句、語段,表達互相對立的觀點。這樣,每一方的發(fā)言必須保持“標題”、“觀點”、“論據(jù)”的一致性,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站到對方立場上去反對自己這一方了。這可以看作是語篇訓練的開始,為了降低難度,把個人說話改成了集體發(fā)言,以便單一練習語篇的“標題”。那些漢語水平稍差些的學生,也可以輕松地加入這個新的活動。他們即使只說一、兩句(要求每人輪流說),也要認真地圍繞著標題進行考慮,看看自己的這一兩句話對于表述己方的觀點有什么幫助。當然,這時候還談不到語篇的形成,只要一個小組守住了自己一方的“陣地”,活動就算成功,其他問題都是次要的。下一個步驟是,語篇作為“篇”的結構層次和內容完整的要求。
    一般來說,最簡單的語篇也要考慮“開頭”、“中間”和“結尾”三個部分。開頭部分常常就是話題,所謂“開門見山”,讓聽話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下面要談論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問題。如讓學生回答:某一篇短文的內容,是關于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問題的?你從哪一句了解到這個內容的?學生通過找“話題句”,也就學會了話題句的用法。語篇的中間部分是話題的擴展,它是對前面句子內容的闡述、說明、擴展或補充。而這一部分常常在語段中已經進行過練習。語段敘述要求語脈通暢,層次清楚,語篇階段更增加了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與照應,對語言技能的要求又上了一個臺階。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對語篇常常進行面批,而且是一種師生討論式的評改。這個過程既可以使教師掌握學生的思維脈絡,又能幫助學生了解老師的漢語思維方式,因而是一種直接的言語交際活動。語篇的結尾主要考慮篇章的完整性,一般要求內容的完整、意義的完整,對于具備一定能力的學生,也可以要求結構(形式)上的完整。由于有了前面語段訓練的基礎,因而語篇的要求對于學生來說并非很難。
    最后提一下,“說后寫”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課上進行語段練習后,課下再寫出來,可以幫助學生改正錯誤,鞏固成績,加深記憶,復習提高。
    綜上所述,口語教學立足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際活動,立足于語段表達的訓練;同時結合語言知識的教學,利用聽說讀寫等多項技能的配合,就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