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的名稱由來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稱“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規(guī)范為“胡同”。過去一般認為“胡同”是蒙古語城鎮(zhèn)的音譯或是蒙古語“水井”的意思,因為北京城區(qū)習慣以水井為中心分布居民區(qū)。最近有新的考證,認為“胡同”是漢語詞匯。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據(jù)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nèi)城有九百多條,外城三百多條。清代發(fā)展到一千八百多條,民國時有一千九百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tǒng)計有二千五百五十多條。后來合并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jīng)濟和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fā)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約四千多個。 從元朝開始,胡同的名稱一直都只是靠人們口頭相傳。用文字寫在標牌上掛在胡同口上,是民國后才有的。胡同的形成和發(fā)展,在其名稱上也留下了歷史變遷的痕跡,并反映出社會風情。 一、以形象標志來命名 路比較寬的就叫“寬街”、窄的叫“夾道”、斜的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灣”、長方形的稱“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等。有的小胡同附近沒有特別顯眼的標志,胡同中種的樹多,就有了柳樹胡同、棗林胡同、椿樹胡同等以樹命名的胡同。 二、以地名命名 如銀錠橋胡同等。為了區(qū)分,還在胡同名稱前加上了方位詞,象東壇根胡同、西紅門胡同、南月牙兒胡同、北半壁胡同等。有的胡同恰巧建了寺廟,就以寺廟命名,如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寶禪寺街、護國寺街等。 三、以市場貿(mào)易命名 老北京商業(yè)區(qū)比較集中,就有了以市場貿(mào)易內(nèi)容為名的胡同。如鮮魚口、騾馬市、缸瓦市、羊市、豬市、米市、煤市、珠寶市等。 四、北京的土語 因為胡同名稱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發(fā)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語在里邊。象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還有不少胡同帶有兒音,更顯得京味兒十足,象羅兒胡同、鴉兒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等。有些胡同名稱還能表露出人們的美好愿望,如喜慶胡同、福順胡同、平安胡同、永祥胡同等等。還有富于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稱,如百花深處、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羊尾巴胡同等。 五、以衙署官方機構(gòu)命名的胡同,如祿米倉、惜薪司、西什庫、按院胡同、府學胡同、貢院胡同、兵馬司等。 六、胡同與人名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鄭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后來錯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條。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監(jiān)鄭和故居所在地。鄭和人稱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后來訛稱為三不老胡同。東城的無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紅星胡同,是明將吳良大人胡同的誤稱。 文丞相胡同、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稱都是人們?yōu)榱思o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從而明確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敬慕。 明朝中葉以后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起來,當時有些個體勞動者也以他們出色的勞動為他們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qū)的唐洗泊街。宣武區(qū)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東城有個姓姚的工匠,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鑄鍋胡同。北城有個豆腐陳胡同。 有的胡同名稱從元朝一直叫到今天也沒有什么變化,像磚塔胡同。有的胡同的名稱卻隨著改朝換代不斷變化,最多的一條胡同竟會有五、六個曾用名。也有些胡同名稱,本來取得比較粗俗,后來一點點逐漸改文雅了,如驢市胡同改成了禮士胡同、猴尾巴胡同改成了侯位胡同、雞爪胡同改成了吉兆胡同、瘦肉胡同改成了壽劉胡同、屎殼郎胡同改成了時刻亮胡同、臭皮胡同改成了壽比胡同、牛血胡同改成了留學胡同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