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漫話燈籠
中國人喜愛燈,是因為燈能驅逐黑暗,帶來光明。因此,大凡年節(jié)或吉祥喜慶的日子,人們都要懸燈結彩藉以慶賀。俗話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可見張燈結彩在中國春節(jié)期間是一個多么重要的習俗。 中國制燈的歷史源遠流長,歷代的制作工藝都有所不同。燈如引之室外,就得配置防風設備,外加竹骨紗罩則成籠。所以人們把有籠的燈稱為燈籠。中國的燈彩是綜合繪畫、剪紙、紙扎、編織、刺縫等工藝,利用本地出產的竹、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制成,有很高的工藝水平。舊時蘇州制作的花燈,遠近聞名。中國古代的花燈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每年正月初五以后,各式各樣的燈彩逐漸上市,琳瑯滿目,洋溢著濃厚的民族色彩。上元佳節(jié)的晚上,是燈的總匯和展覽。不論京都華苑之地,還是鄉(xiāng)村小街兩旁,到處都是燈的海洋。 現(xiàn)在,燈會、燈展已成為人們娛樂生活中的盛事。北京的宮燈、天津的寶蓮燈、上海的金龍戲珠燈、廣州的鴛鴦戲蓮燈,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F(xiàn)代的中國花燈不僅繼承了造型美觀,結構精巧的傳統(tǒng),而且融入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顯得更加美輪美奐,光彩奪目。(上元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