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母語,大學生緣何成“老外”?
面對漢語言文字比賽,外國留學生竟成了“中國通”,而中國大學生竟成“老外”,這不得不引起社會的反思與憂慮。 看看我們的周圍吧!語言越來越匱乏,漢語素養(yǎng)不高,有很多人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很差。很多大學生寫封家書或情書是錯字連篇,表達不清。而至于理科生寫文章“一逗到底”,文秘畢業(yè)生不會寫公文,醫(yī)學畢業(yè)生寫不明白病理…… 那么,面對母語,中國大學生緣何不敵老外,成了漢語“老外”?筆者還是引用專家的觀點吧!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齊森華教授歸咎于大學語文教育今天被邊緣化。一是大學語文未被教育部列入公共必修課,高校開課處于無序狀態(tài),隨意性大,一些理工、醫(yī)學、?圃盒8纱嗖婚_;二是受“輕母語、重外語”的環(huán)境影響,高考時,語文在中學還能與外語平起平坐,但到大學迅速萎縮,加上升學、求職、晉職中外語是硬杠杠,所以學生將精力投入到了外語上。三是高校辦學理念越發(fā)功利性,課程設置趨向實用化,熱衷于好處看得見、用得上的課程。漢語自然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目前,漢語言文化出現邊緣化危險,對此,王蒙先生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曾說:我們的母語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呼吁全球華人展開一場“母語保衛(wèi)戰(zhàn)”。這樣的觀點并非杞人憂天。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不僅是一種表達工具,而且還是根植于民族靈魂與血液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鄉(xiāng)愁和民族“記憶”。保護母語,就是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它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凝聚力。 如今,在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大賽上,中國大學生不敵外國留學生,這是一種羞恥,但更是一種鞭撻與激勵,希望它能引起國人的反省與深思,催人奮進,并且有必要對現行母語教育的理念、內容、途徑等進行認真審視。(惠銘生/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