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翰:中國小伙稱霸世界芯片市場(圖)
 6月7日,年僅36歲的鄧中翰獲得北京市人才獎勵的最高獎項——首屆“首都杰出人才獎”,這位以“星光中國芯”打破了國外芯片生產的壟斷格局、并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的鄧中翰立即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鄧中翰1999年離開美國硅谷回國創(chuàng)業(yè),率領以留學歸來高技術人才為主組成的團隊,僅僅用了5年多的時間,就在數字多媒體芯片研究領域獨樹一幟,先后突破7大核心技術,申請了300多項專利,相繼推出“星光”1代至5代多媒體芯片,大規(guī)模打入國際市場,實現(xiàn)銷售3000萬枚,以60%的市場份額名列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 留學海外闖蕩硅谷大器晚成 作為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鄧中翰有著傳奇般的經歷。他曾經在美國創(chuàng)業(yè),1997年在美國硅谷創(chuàng)建半導體公司PIXIM,任首任董事長,并領導研發(fā)高端平行數位成像技術,用于衛(wèi)星、監(jiān)控、外太空探測等高尖端應用。 20世紀80年代,鄧中翰從南京師大附中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上學期間,他就嘗試用量子物理的理論解釋地質問題,論文曾榮獲“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挑戰(zhàn)杯獎”。從那時起,他就立志成為祖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 1992年,鄧中翰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留學。這是一所曾經出過18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校,他的經濟學老師中就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5年間,鄧中翰幾乎放棄了一切娛樂,整天“穿梭”于不同課堂。他成為美國同學們公認的最勤奮的學生之一。 到第5年畢業(yè)時,美國同學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熱情、開朗而又善于思考,被他們稱為“約翰·鄧”的同窗竟一連取得了物理學碩士、電子工程學博士和經濟管理學碩士三個學位,成為該校建校130年以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個學科的學者。 鄧中翰真正踏上社會的第一步,是到美國人才匯聚的硅谷闖蕩。鄧中翰有幸參與研發(fā)世界上計算速度最快的中央處理器。之后,IBM公司慧眼識珠,把鄧中翰接納為高級研究員,負責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設計研究。 很快,多項發(fā)明專利的誕生證明了IBM公司選擇鄧中翰的決策有“超值回報”,鄧中翰因此獲得“IBM發(fā)明創(chuàng)造獎”。當他領銜在硅谷創(chuàng)建一家集成電路公司時,他已經是集成電路設計領域引人注目的人物,很快使該公司的市值超過1.5億美元。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鄧中翰就喜歡這首歌,但真正引起強烈的共鳴,則是旅居海外的這幾年。他特別關注祖國的發(fā)展,一直在等待報效祖國的機會。 歸國創(chuàng)業(yè)瞄準數字多媒體芯片 1998年,正值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市場蓬勃興起之時。中國信息產業(yè)部領導赴美考察時,通過與鄧中翰有“忘年交”之誼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光召的介紹,會見了鄧中翰。一席長談,既讓信息產業(yè)部的領導了解了鄧中翰對電子信息產業(yè)市場發(fā)展的深刻見解,也讓鄧中翰深深感到祖國求才若渴、希望海外學子學成歸國創(chuàng)業(yè)的殷殷之情。于是,鄧中翰萌生了歸國成立一家中國本土芯片設計公司的設想。 而此時,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yè)風起云涌,早已幾分天下。美國攻占了通用電腦芯片領域,韓國攻占了存儲器芯片領域……如果繼續(xù)步其后塵,即使急起直追,也恐怕永遠無法在國際市場獨領風騷。 信息產品,如果說軟件是大腦,那么芯片則是心臟。和現(xiàn)代生活密切相關的計算機攝像頭、手機、數碼相機、高清晰度電視等都離不開數字多媒體芯片。幾經琢磨,鄧中翰認為,惟有數字多媒體芯片領域全世界尚處于“群雄混戰(zhàn)”的局面,是中國芯片產業(yè)快速騰飛的絕佳突破口。 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2000年以前,中國生產銷售的所有電腦,其中使用的芯片還沒有一枚是中國自己獨立設計的。據一項統(tǒng)計,1999年中國銷售了490萬臺品牌微機,其心臟都不是“中國創(chuàng)造”,這近乎尷尬的境況強烈地刺激著中國科技工作者。 1999年9月底,鄧中翰受國務院之邀回國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顒印鴳c期間,鄧中翰一直處在情緒亢奮的狀態(tài),他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為中央負責科技工作的領導講述了硅谷及國際電子信息產業(yè)界的現(xiàn)狀和前景。他把自己和伙伴要全力投身到“星光中國芯工程”的打算也“和盤托出”,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贊許。 1999年10月,鄧中翰和來自郎訊貝爾實驗室的張輝、惠普的楊曉東等人放棄了在美國的事業(yè)與成就歸國創(chuàng)業(yè),成立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星光中國芯工程”正式啟動。北京市政府積極支持“星光中國芯工程”,立項、注冊、辦照、招聘人員,各種手續(xù)一路綠燈,中星微電子順利落戶中關村高科技園區(qū)。 “中國芯”結束“中國無芯”歷史 雖然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擁有國家信息產業(yè)部電子發(fā)展基金出資的創(chuàng)業(yè)啟動資金上千萬元,但鄧中翰和他的團隊堅持“把鋼用在刀刃上”,辦公地點選擇因陋就簡,有的甚至是用庫房改造而成的。條件簡陋,對工作的要求卻絲毫沒有降低,他們瞄準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設計,進行中國數字多媒體芯片的零突破。 2001年3月11日23時許,鄧中翰和伙伴們設計的第一款芯片成功地從實驗設備中清晰地展現(xiàn)出數據圖像時,整個實驗室沸騰了!“我們成功了!”鄧中翰和伙伴們歡呼雀躍,以茶代酒慶祝勝利。 之后短短5年時間,鄧中翰他們以超常規(guī)的發(fā)展速度,使“星光中國芯”名揚天下,不斷給電子信息產業(yè)帶來驚喜:2001年3月,“星光一號”作為第一枚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門級、超大規(guī)模數字多媒體芯片成功實現(xiàn)產業(yè)化,并打入國際市場,為三星、飛利浦等國際知名品牌視頻攝像頭采用。到2002年底,在國內外市場的銷售量突破百萬枚,“中國芯”實現(xiàn)走向世界。 2002年4月,“星光二號”問世,實現(xiàn)聲像同步,進入了可視通信應用領域,在抗“非典”期間,這套可視通信系統(tǒng)曾被用于小湯山醫(yī)院救護工作。一個月后,集拍攝、二維及三維圖形、智能圖像處理為一體的“星光三號”開發(fā)成功,并迅速被日本富士通用于全球第一個手機控制機器人的眼睛圖像采集處理。 2004年底,研發(fā)成功的“星光四號”拓展到移動通訊系統(tǒng),其低功耗、高畫質、支持多種手機接口的特性,被國內外多種知名品牌手機相中,波導推出的中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具有核心芯片技術的彩信手機就是“星光中國芯”在支持。“星光中國芯”為進一步帶動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彩信手機產業(yè)鏈的形成和發(fā)展發(fā)揮了核心作用。 而到2003年6月,“星光五號”更完美地實現(xiàn)了與手機、移動存儲和數碼相機的有機結合,稱得上是一顆集大成于一身的功能強大的數字多媒體芯片,并成為中國電信指定的惟一標準芯片方案。現(xiàn)在許多年輕人喜歡的手機彩信、和弦鈴聲,都是“中國芯”眾多功能之一。 百萬門級“星光”多媒體芯片是什么概念?據悉,相當于使只有紐扣大小的小小芯片,承擔起圖像傳感、彩圖處理、存儲控制、圖像壓縮、圖像交流等眾多功能,還要低功耗、高畫質。我們用的手機功能在不斷增多,但耗電量卻沒有成倍增加,實際就是高品質芯片的功勞。 鄧中翰坦言:“瞄準市場空白而不是填補技術空白,把數字多媒體芯片核心技術推向整個行業(yè),讓‘中國創(chuàng)造’真正走向世界,是‘中國芯’的一大特色! 如今,即使你使用的是“純正的”國際知名品牌電腦、手機或其他現(xiàn)代化辦公電器,都有可能是“中國芯”的用戶,羅技、創(chuàng)新科技、惠普、三星、飛利浦、富士通及波導、聯(lián)想、同方等,都信賴地把“中國芯”作為首選或重要選擇。 做事認真為人低調淡泊名利 鄧中翰和他的團隊將“星光中國芯”第一個打入國際市場,實現(xiàn)了幾代中國集成電路工作者的夢想,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chuàng)造”、引領國際市場的重大突破和成功范例。而在采訪中,鄧中翰為人低調給記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能不能不采訪我?中星微的工作是大家共同完成的!”面對眾多的采訪,鄧中翰說得非常誠懇。他是個十分低調的人,很難從他的嘴里問出他在“星光中國芯工程”中個人的貢獻,包括他領導研發(fā)的高端平行數位成像技術,創(chuàng)造并保持至今的每秒拍攝成像8萬次世界紀錄,他也會只字不提。而談到中星微團隊,鄧中翰每每如數家珍…… 作為領軍人物,鄧中翰也獲得了中組部、中宣部等部門授予的“留學回國先進人物”榮譽稱號、中國科協(xié)授予的“求是杰出青年獎”、北京市政府授予的“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榮譽稱號。他已經兩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市委書記劉淇、市長王岐山等領導也多次到中星微公司調研,看望鄧中翰和他的團隊,始終關心著“星光中國芯工程”的發(fā)展。 “此次‘首都杰出人才獎’不是獎給我個人的,而是獎給我們這個團隊的。我要和我的團隊共同分享這份榮譽。”鄧中翰說,他們團隊都是“海歸”,當初出去就是為了有一天回來,愛國是他們共同的情感。這不是唱高調,他們都不甘心在硅谷、在別人的地盤干一輩子…… “獎金對于我個人來說,是一種榮譽,是一個激勵,這種榮譽比獎金本身更有價值。獎金我會全部捐出,用于首都的教育事業(yè)或人才培養(yǎng)中去!睂τ谖磥恚囍泻策表示,他和他的團隊將自己的智慧和積累的知識產權,與北京市的高科技產業(yè)的發(fā)展,與中關村、海淀區(qū)的高科技產業(yè)發(fā)展,與北京市的奧運機遇結合起來,進一步的推動星光奧運計劃在北京市的發(fā)展。 據悉,從2004年開始,鄧中翰和他的團隊又投入到以移動多媒體應用服務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主旨的“星光奧運計劃”當中。去年底,令人注目的“星光移動一號”已經誕生。展望未來,鄧中翰充滿信心:“我們曾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但自始至終我們都相信,國內的大環(huán)境很好,黨和政府給了我們方向性的指導,讓我們放手干,有了這樣的支持,什么困難都能克服,回國的選擇不會有錯!”(來源/千龍網,作者/于振華)
|
|
公共頁右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