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森:第二代身份證新技術“之父”
身份證,作為中國第一大法律證件,在歷經三年的醞釀、研討、修改和完善后終于在2004年3月揭開神秘面紗,推出了第二代。從表面上看,第二代身份證與第一代身份證沒有太大的區(qū)別,然而,在運用國家最新科技成果基礎上研制成功的新身份證無論是信息量還是防偽性能都大大提高了。 據(jù)了解,為了有效防止身份證的假冒偽造,國家公安部曾向全國各高校及研究所公開招標。在參與招標的國內眾多著名高校、研究所中,起初并不引人注目的蘇州大學信息光學研究所脫穎而出,領銜視讀防偽技術的正是該所的陳林森所長。 陳林森說,新身份證是一項關系全國億萬人民的大工程,它所拉動的產出需求將超過千億元,比銀行卡規(guī)模還要大。為此,《江南時報》于近日專訪了這位科技領域新人陳林森。 新技術出自江蘇專家手 陳林森說,第二代身份證視讀防偽技術是對創(chuàng)新意識、技術實力及膽識的綜合測試。3年前,當?shù)弥袊枰邪l(fā)新一代身份證時,他敏銳意識到自己多年來在光信息與數(shù)碼激光全息領域的研究積累和技術實力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當時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說實話,當時我們只有50%的把握。”陳林森說,那時也有很多同事、朋友善意地勸他住手,別白費功夫,但陳林森還是憋足勁要奮戰(zhàn)到底。為此,他做了精心的準備,終于提交了凝聚課題組所有成員心血的技術方案。 從競標到中標的過程是漫長而折磨人的。技術一定要最新的,方案一定是安全的,成本一定是最低廉的,質量一定是最過硬的,說不清中標幾率有多少,也說不清方案要經過幾百上千次的修改。但陳林森堅持不懈,從對老身份證的跟蹤、研究,到新身份證的實驗、完善,陳林森的課題組整整用了2年的時間,終于拿下了新身份證的第一道防偽技術——視讀防偽。 陳林森介紹,新研制的身份證是IC非接觸式智能身份證,它集中了目前國內最新的防偽技術。新身份證的防偽主要由視讀和機讀兩部分組成。視讀就是老百姓用肉眼可以辨別出身份證的真?zhèn)。機讀則需要用機器來識別。由于機讀的代價較高,一般的老百姓不大使用,所以視讀防偽就顯得非常重要。他指出,視讀防偽主要運用的是“定向光變色模具”技術,在平常光線下,當平視2代身份證表面時,表面上的物理防偽膜是無色透明的,適當上下傾斜2代身份證,便會觀察到證件的左上方有一個變色的長城圖案,呈橙綠色,用左眼觀察或用右眼分別觀察,身份證上的長城圖案的顏色將呈不同顏色。當將身份證旋轉90度(垂直方向),觀察到的長城圖案呈藍紫色。與通常的激光全息顯著不同的特點是,物理防偽膜對顏色的調制發(fā)生在反射光方向上(零級光線上),上下轉動身份證,從物理防偽膜上反射的光線將有從淺橙到淺綠色的改變。 陳林森透露,新身份證從去年3月開始啟動,最初在上海、廣東、江蘇、北京試行,計劃到2008年奧運會召開時全部更換。此次新身份證不僅局限于成年人,小朋友也會有自己的身份證,為他們上學、旅行、儲蓄等各方面帶來便利。 曾在奧運冠軍胸卡上小試身手 1961年生于江蘇大豐的陳林森,1978年考入蘇大物理系。1986年獲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任教。 據(jù)了解,陳林森攻讀碩士學位的第二年就參加了蘇州大學“拳頭產品”——激光研究所模壓全息制版技術的科研攻關。1988年,他們的全息母版制作技術通過了省級鑒定,陳林森27歲迎來科研路上第一枝報春花。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視察蘇州大學激光研究所時對這項成果非常贊賞,他高興地提筆書寫“激光增彩蘇州生色”。 三十出頭,陳林森就在國內外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了論文30多篇,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中國高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等多項獎勵,成為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yè)委員中最年輕的委員和中國光學、光電子協(xié)會激光分會最年輕的理事。1993年,他們開發(fā)的整套真彩色模壓全息制版技術及高質生產系統(tǒng),因為在大幅面、清晰度、色飽和度、亮度、視場角等性能指標以及獨創(chuàng)的制作工藝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獲得1993年中國新產品博覽會高新技術金獎;1998年以來,陳林森成功地把研究工作和成果應用到激光圖像和激光防偽行業(yè),使企業(yè)新增數(shù)億元的產出,為國家節(jié)省了大量外匯;悉尼奧運會上,中國健兒們以總數(shù)28枚金牌向世人宣示了中國的體育強國地位。與此同時,另一個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標志也閃現(xiàn)在所有出入奧運會人員的面前,運動員及工作人員胸前所佩戴的激光防偽胸卡都運用了陳林森的技術。 為加強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能力、改善創(chuàng)新條件、加快研發(fā)效率和面向產業(yè)化的進程,2002年1月,陳林森還領辦了在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的“蘇州蘇大維格數(shù)碼光學公司”,在研發(fā)與產業(yè)化體制上積極探索新模式,同時,在省科技廳和蘇州大學的支持下,建立了江蘇省數(shù)碼激光圖像與新型印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蘇州大學第一個省級研究中心。 正是由于陳林森在中國激光全息、激光圖像業(yè)中的領跑地位,他才得以參與國家公安部關于身份證的競標活動。 該項技術運用廣泛衍生市場前景遠大 如果說,新身份證防偽的技術攻克說明了陳林森的科研實力,那么在高科技產業(yè)化方面,陳林森披荊斬棘所走的路則顯示了他的過人膽識和非凡氣魄。1996年,陳林森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與計算機系(ECE)訪問學習。這個學校盡管“袖珍”,但卻集中了美國好多個院士。在這里,陳林森不僅學習了國際光學的前沿知識,還學到了許多新的工作方式和先進的組織管理經驗,就在那時,陳林森萌發(fā)了回國自主創(chuàng)業(yè)、開創(chuàng)蘇州高?萍籍a業(yè)化先河的念頭。2002年初,以激光全息技術為主要技術支撐的蘇大維格數(shù)碼光學有限公司正式入駐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國際科技園,成為園區(qū)第一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萍计髽I(yè)。 創(chuàng)業(yè)初期,資金的嚴重不足是創(chuàng)業(yè)面臨的最大障礙。一些風險投資商雖然預測到公司的美好前景,但高科技的高風險還是讓投資商惴惴不安,陳林森就一個月做一次匯報,以消除他們對公司的擔憂。陳林森當時的感覺如履薄冰,要知道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這在蘇州同類留學生企業(yè)中確屬鳳毛麟角。對陳林森及他的研究所來說這是艱難的蛻變過程,經過產業(yè)化,陳林森由象牙塔里純粹的學者鍛煉成了有市場意識的科學工作者。 近兩年來,他所領導的研究組,主要從事高速寬幅激光衍射圖像的光刻直寫系統(tǒng)的研制及其應用,這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工藝中試過程,需要90%以上的成功,才能算完成。為此,公司融資了上千萬元的資金,投入到寬幅整版定位激光圖像轉移材料的研發(fā)與規(guī);性囍校瑥募夹g方案論證、材料工藝的篩選、調整,精心準備、合理指揮、科學決策,經過10個月的生產線上的日日夜夜幾乎二十小時的運轉,最終取得了令人興奮的結果:率先在國內外實現(xiàn)了無縫定位激光圖像轉移材料的規(guī);a,并已經在中國煙草行業(yè)得到規(guī)模化應用,樹立了在寬幅定位激光圖像材料市場化應用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孕育著十分巨大的市場和研發(fā)需求。目前,寬幅數(shù)碼衍射圖像光刻系統(tǒng)與技術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 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決策人,陳林森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僅2004年就投入數(shù)百萬資金進入中試,完全是消耗,沒有收益,但是,通過全體成員的不懈努力,現(xiàn)在已經建立每月2萬大箱激光轉移材料的生產能力,到年底將建成每月5萬大箱的生產能力,初步建立起集研發(fā)、系統(tǒng)研制、工程化和規(guī);幕,為今后更上一個新臺階打下堅實的基礎。(來源/《江南時報》,作者/戴潔、孫周)
|
|
公共頁右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