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少妇做受,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首頁 | 新聞中心 | 華人社區(qū) | 中國僑界 | 華商 | 留學生 | 華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華僑農(nóng)場

 

在印度尋找鄭和遺跡

    
    599年前,鄭和先后7次下西洋,前3次下西洋的終點就是印度半島的古里(今卡利卡特)。從第四次開始,印度西海岸的小葛蘭(奎隆)、柯枝(科欽)和古里則是鄭和船隊西進的大本營。
    
    鄭和在遠洋航海中留下了不少遺跡和傳說。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有三寶公廟,泰國有三寶塔,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珍藏著鄭和布施碑。然而,鄭和船隊在南印度的活動歷史卻不見蹤影,民間也沒有流傳“鄭和”或“三寶”的故事。惟有科欽海岸孤零零的“中國魚網(wǎng)”牽扯著謎一樣的歷史。這些“中國魚網(wǎng)”如同旗幡一樣吸引著我,讓我不懈地尋覓著鄭和船隊在印度西海岸留下的痕跡。經(jīng)過4年多的艱難采訪調查,我終于有了出乎意料的收獲。

尋找中國瓷器不容易

    我在2000年來到印度工作后,就開始走訪一些印度考古專家,希望能找到鄭和留下的遺跡。許多專家告訴我,印度曾是歐洲人研究和收集中國文物的橋頭堡。英國人走后,印度考古部門失去了鑒定中國文物的專家,印度文物部門只關注本國文化遺址的發(fā)掘和保護,中國文物則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這就為西方收藏家在印度收購中國文物提供了方便。到了20世紀80年代,除了印度邦立和私立博物館收藏了一小部分青花瓷器之外,市面上的中國文物幾乎被西方人收購一空,故市場上難以見到中國古瓷。一位印度考古學家不無惋惜地對我說:“你來晚了!”
    
    雖然來晚了,但是不研究就更沒有機會。我面臨的困難是,印度人缺少記錄歷史的傳統(tǒng),我很難找到鄭和在印度活動的文獻資料。更可惜的是,古老的印度并不把古物當回事。除了印度教神像外,印度人對古舊東西并不感興趣。我多次跑到工藝品商店打聽賣古玩的地方,大部分人都面面相覷。一位看上去很有學問的長者知道我要找舊東西后,便熱情地領著我向前走,七轉八拐后,我們來到了一個收破爛的大雜院。望著堆積如山的破自行車、廢棄的輪胎,我知道對方理解錯了。我反復說,我找的是中國的舊東西,比如瓷器之類。他馬上把里面的人都招呼過來,用當?shù)卣Z言給他們講了一通。人們立刻開始忙碌起來。正在我感到茫然時,一個小伙子搬來一臺砸爛的破電扇,說這是中國的舊東西。我仔細一看,確實是中國廣東一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產(chǎn)品,產(chǎn)品制造時間為1999年。這真讓我哭笑不得。

鄭和留給印度的禮品中,只有銅鐵器皿和瓷器可以保留下來

    幾次碰壁后,我開始從博物館著手尋找鄭和的線索。作為明朝使者,鄭和向南印度國王和酋長頒賜過瓷器、銅鐵器、金銀器和錦綺紗羅等禮品,并與當?shù)厝送ㄉ藤Q(mào)易。絲綢在潮濕高熱天氣中難以保存幾百年,金銀器的蹤跡估計也難以尋獲,因為印度人特別喜歡金銀首飾,他們總愛把舊金銀飾品打制成新款首飾。只有銅鐵器皿和瓷器可以保留下來。
    
    新德里、孟買、海得拉巴的博物館都收藏有大量的中國文物。印度南方一些博物館更開辟有中國文物展廳,其中一些明代文物極有可能是鄭和下西洋時攜帶的禮物。有一尊佛像的鑄造時間標為1400年左右,這正是鄭和下西洋的年代。這尊佛像高15厘米,底座上有“大佛香”3個字。佛陀表情恬靜,袈裟衣線流暢。整個造像簡練生動,已經(jīng)完全具有漢傳佛教造型的特征。
    
    我還見到了鑄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銅香爐和銅碗。銅香爐上刻有精美的農(nóng)夫耕作圖。銅碗則顯得古樸簡潔,上面刻有一位印度人的名字,估計此人曾擁有這只銅碗。至于它們是否由鄭和船隊帶來,則無從考證。中國對存世宣德爐的真?zhèn)我恢睜幷摬恍荨N艺J為這只宣德爐應該是明代宣德年的制品。鄭和船隊來到印度西海岸時,佛教早已從印度消失了兩百多年。在沒有佛教徒的印度,佛器也就失去了意義,這兩件東西不可能是從中國販運到印度的商品。當時南印度盛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教徒在神廟里主要是用花朵、水和牛奶禮拜大神。他們在家里焚香供神時,也很少使用這種形狀的香爐。古玩沒有市場,后仿的可能性就很小;孛癯錾淼泥嵑蛯Ψ鸾虆s禮敬有加。他對佛教國家佛寺布施的香禮中,很大一部分是香爐,如鄭和在永樂7年布施錫蘭山(今斯里蘭卡)佛寺時,就有“古銅香爐5個,戧金座金紅香爐5個”。從這方面考察,大明宣德爐出現(xiàn)在印度并不奇怪。
    
    最讓我驚訝的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象牙雕刻。這根象牙長28厘米,上部寬5.3厘米,下部寬7.3厘米,從人物造型上看,這件鏤空牙雕講的是三國時代關羽和張飛征戰(zhàn)疆場的故事。上面的山石、松樹、飛云、人物和馬匹安排得疏密有致。雕件上有12個人物、9匹馬。人和馬加在一起只有兩三厘米高,卻雕刻得極為生動,人物胡須和馬匹鬃毛根根可辨,人物造型和神態(tài)呼之欲出。這極有可能出自中國皇家的工匠之手。能夠把宮廷牙雕贈送番國的只有官方使臣。印度人崇拜大象,而且印度自古就有用象牙雕刻吉祥物的傳統(tǒng)。在鄭和賜給當?shù)赝豕亩Y物中,象牙雕件最為珍貴,其受歡迎程度超過了青花瓷器。

我收集到了一件帶鐵箍的青花瓷罐

    印度西海岸能夠保存下這些藝術品值得慶幸。印度歷史上很少暴力征伐,平緩漸進的歷史保證了歷史文物的完整性,也使得中國瓷器和銅鐵器皿流傳了下來。我還在博物館里看到了幾件明朝成化年和萬歷年的瓷器。這意味著自鄭和下西洋以后,中國并沒有完全關閉航海貿(mào)易的大門。青花瓷器作為一項有利可圖的商品,不可能被完全禁止外銷。一些走私船仍然出沒在大海上。明代中期,在葡萄牙人入侵馬六甲海峽后,中國瓷器作為一項重要貿(mào)易開始直接輸出印度和歐洲。
    
    經(jīng)過多年尋找,我收集到了一件十分獨特的“大明萬歷”款青花龍紋罐。這件龍紋罐的奇特之處在于它被鐵匠改造成了船用容器。青花瓷器具有審美和實用價值,但不適合在顛簸的船上使用。為了能在船上使用這種奢侈品,鐵匠用鐵箍套住瓷罐底部和上部,兩道鐵箍中間用幾道鐵皮焊接鉚住,并為瓷罐加上了鐵蓋,鐵蓋與鐵箍由鐵搭扣聯(lián)結,蓋子上面有一個活動鐵鉤子,可以掛在船內高處。當船體遇到風浪搖晃時,瓷罐也隨著搖晃,而不會讓里面的液體流出來。為了鐵蓋的密封性和鐵箍的牢固,鐵匠把青花瓷口的凸出部分掰掉了。這就使這件青花龍紋罐成了殘品,卻與鐵箍部分緊密結合成了一個整體。至于鐵箍是在中國加上去的呢,還是印度鐵匠對青花瓷器的改造,尚有待專家考證。

鄭和在古里留下的石碑,早已不見蹤影

    早在明朝初年,明王朝就與印度半島的沿海國家建立了聯(lián)系。1403年,明成祖朱棣派尹慶出使柯枝國和古里國,宣詔賞賜。兩國也遣特使隨尹慶回訪,并把當?shù)禺a(chǎn)的胡椒和珍珠作為回贈禮物。
    
    古里國當時有“西洋諸番之會”的美稱。著名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巴圖塔當年來這里旅游時看到:“中國人、爪哇人、錫蘭人、馬爾代夫人、也門人,以及法爾斯人都匯集到古里……各地掮客也蜂擁而至。其港口乃世界最大港口之一!碑敃r帆檣林立,商旅往來,用紅木和柚木建造的中國寶船如同海上宮殿,更是“體勢巍然,巨無與比”。
    
    印度半島沿海當時有很多國家。鄭和船隊曾在其中6個國家的港口?。除了小葛蘭、柯枝和古里3大港口之外,還有甘巴里(科摩林角)、阿撥巴丹(阿勒皮),以及加異勒(土提科林)等港口。據(jù)《明史》記載,“甘巴里,亦西洋小國。永樂6年(1408年),鄭和使其地,賜其王錦綺紗羅……其鄰境有阿撥把丹、小葛蘭二國,亦以6年(永樂6年)命鄭和赍敕詔諭,賜亦同。”這種交往自然加強了中國與沿海各國的政治和經(jīng)濟聯(lián)系。
    
    一群黃種人來到印度西南海岸后,處于優(yōu)勢的中國文化也就為當?shù)孛癖娝滦АV袊瑔T使用的炒菜鍋引起了當?shù)厝说呐d趣,鐵匠們開始仿制中國的炒菜鍋。后來他們干脆就把這種鐵鍋稱為“中國鍋”。有了鐵鍋以后,中國炒面也開始在印度流行起來。直到現(xiàn)在,無論是在繁華都市,還是在偏僻鄉(xiāng)村,都能看到“中國炒面”的招牌。中國風水一直對印度南方有著廣泛的影響,風水術也是由鄭和船隊在當?shù)貍鞑ラ_來的。
    
    永樂5年(1407年),鄭和率船隊來到古里后,向古里國王宣讀了明成祖朱棣所頒的敕書,賜給誥命銀印,并對王公大臣贈送了豐厚禮物。為了紀念這一重要訪問,鄭和在古里豎起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于茲,永示萬世!蔽以诠爬镌L問了旅游專家和歷史學者,希望能找到那塊石碑,但是他們都不知道這塊石碑的下落;蛟S有一天,它也能像斯里蘭卡的鄭和布施碑一樣,能夠在修路或基建中浮現(xiàn)出來。

中國明朝官員鎏金鐵像驚現(xiàn)西海岸

    在今天的卡利卡特,幾乎看不到什么古建筑。街道上都是用瓷磚裝飾的小商店。當?shù)厝酥饕怯《冉掏,女人喜歡在粗黑的長辮子上插一束花,她們的衣服色彩鮮艷,幾乎是清一色的莎麗;男子則習慣在腰上纏一塊白布。由于淤積嚴重,卡利卡特港口吞吐量明顯下降,其重要性已經(jīng)讓位給南部的科欽。

鄭和船隊將中國魚網(wǎng)帶到科欽

    科欽的顯著標志是“中國魚網(wǎng)”。據(jù)說鄭和船隊來到科欽后,把這種捕魚方法傳授給了當?shù)厝,故稱為“中國魚網(wǎng)”。這種捕魚方法是用4根木棍的一端繃住魚網(wǎng),沉入水中。4根木棍的另一端收攏起來,然后用長棍固定在木架上。漁民用杠桿原理來收網(wǎng)和放網(wǎng)。這種捕魚方法在中國云南的水鄉(xiāng)依然可以見到。
    
    科欽半島上有一座印葡博物館,在一塊介紹科欽歷史的展板上有這樣一段話:“自1341年后,佩里亞河和帕姆巴河遭遇了可怕的洪水。兩條河在入海處吞沒大片平原,與島嶼形成了所謂的回水區(qū)。這帶來了港口和科欽的發(fā)展。來自中東(鄰近阿拉伯和波斯)、遠東(中國)和其它地區(qū)的人們開始在這里安家落戶!笨茪J半島上還有一塊介紹中國魚網(wǎng)來歷的石碑,上面寫著:“大約在公元1350年至1450年,中國人從科蘭加諾爾遷居到科欽,并把這種中國魚網(wǎng)帶到了這里……”這個時間與鄭和船隊7次經(jīng)過這里的年代剛好吻合,科蘭加諾爾座落在科欽北部不到100公里處,再往北走150多公里,就是鄭和船隊停泊的古里港口。
    
    依據(jù)這種描述,我們可以勾勒出這樣一幅圖畫:鄭和船隊在古里停泊后,分船隊繼續(xù)前行訪問和貿(mào)易。由于古里是航線中最大的貿(mào)易中轉站和淡水糧食蔬菜供給基地,一部分人留在了岸上,從事貿(mào)易活動。后來這群中國人遷移到科蘭加諾爾。當科欽形成了更適合經(jīng)商的環(huán)境后,他們又來到了科欽。
    
    根據(jù)科欽地方志記載,科欽曾有座中國人建造的大佛寺,具體位置就是在現(xiàn)今的“月桂樹俱樂部”所在地,距離海邊不到1公里。中國大佛寺毀于何時不詳。直到18世紀初期,大佛寺里供奉的石佛像還在科欽半島上,后來一位英國工程師把佛像運到了英國。大佛寺的存在表明科欽確實有相當多的中國人,其財力足以建造一座寺廟。在遠離祖國的地方,大佛寺就成了他們的精神家園。

印度西海岸的人不知道“鄭和”是誰

    鄭和前3次下西洋,主要是理順明朝與諸番國的關系,具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從第四次下西洋開始,船隊的商業(yè)貿(mào)易特征十分突出,大批中國絲綢、茶葉、陶瓷源源不斷地流向各國。鄭和船隊每到一個國家,除了“開昭領賞”外,更鼓勵與當?shù)厝诉M行貿(mào)易。中國商人在經(jīng)營中依照當?shù)亓晳T,交易時當眾拍掌為定,“或貴或賤,再不悔改”。我看到了一把刻有“妙手回春”的大藥壺,有“老店”字樣的黑釉缸,還有刻著龍圖案的黃釉大缸。從這些器物可以推斷,中國人在西海岸不僅開有瓷器店,還開有中藥鋪和餐館。
    
    令人深思的是,在科欽、奎隆和卡利卡特考察期間,當我向當?shù)氐穆糜尾块T打探有關“鄭和”的線索時,每次得到的回答都令人失望。當?shù)厝瞬⒉恢馈班嵑汀笔钦l。當我提到中國僧人法顯和玄奘時,幾乎60%的人都說知道。直到今天,玄奘依然是在印度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為何西海岸看不到中國人的墳墓

    我陸續(xù)走遍印度西海岸,卻看不到中國古代建筑,連遺址也蹤跡難覓?茪J現(xiàn)存的最古老建筑是葡萄牙人在1503年建造的圣弗朗西斯教堂。另一座古老建筑是1568年建造的猶太教堂,教堂內壁上嵌有一塊希伯來文石碑,石碑證明科欽在1344年還建造過一座猶太教堂。在此之前,歷史的痕跡蕩然無存。
    
    科欽最大的墓地是1724年修建的荷蘭公墓。我站在那里,想起了鄭和的最后歸宿。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位后,打算恢復祖父朱棣那種君臨天下的朝貢體系,于是命令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鄭和預感到這是最后一次航行了。在出發(fā)之前,他耐人尋味地雕刻了兩塊石碑,記錄了自己的航海歷史,分別豎立在江蘇太倉劉家港和福建長樂五虎門。
    
    宣德8年3月上旬(1433年4月),當船隊載著珍寶特產(chǎn)從東非浩浩蕩蕩來到印度古里集合時,鄭和因病與世長辭,享年62歲。當時氣候炎熱,歸國路程尚需要3個月時間。伊斯蘭教規(guī)定人死后3日內速葬,以白布裹身,深埋不附棺。鄭和遺體極有可能葬在了卡利卡特。除了鄭和外,船上還有很多病死者,科欽和卡利卡特還有很多中國商人。為什么這兩個地方竟然看不到中國人的墳墓呢?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卡利卡特和科欽留有歐洲人登陸的紀念碑柱。葡萄牙人達·伽馬是第一位發(fā)現(xiàn)印度的西方人。1498年,在阿拉伯航海家艾哈邁德·伊本·馬季德的帶領下,達·伽馬率領的船隊借著印度洋季風,于5月20日抵達卡利卡特。該港口正好是鄭和曾停泊的地方。達·伽馬在同年8月29日滿載著印度香料和財寶返回了里斯本。1502年2月,達·伽馬再度率領船隊來掠奪財寶,其中就有鄭和船隊賞賜給當?shù)赝豕F族的瓷器和絲綢。1524年4月,達·伽馬第三次來印度,染疾后死于科欽。這個地方距離鄭和去世的地方只有250公里。達·伽馬的遺體被安葬在科欽的圣弗朗西斯教堂。14年后,其遺骸被運回了里斯本安葬,紀念碑留在了教堂。
    
    歐洲航海家?guī)еl(fā)財和尋寶的夢想開始航海,并以掠奪和屠殺改寫了世界版圖。中國皇帝遠洋的目的在于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鄭和奉行的是“禮樂文明、赫昭異域”的對外政策。這種教化在短時間內難以在文化層面留下很深的痕跡。還有一種可能是,殖民者的占領和征服毀壞了中國人的建筑和遺跡。繼葡萄牙人之后,荷蘭人在1663年登上科欽。英國人在1792年也來到這里搶奪地盤。每一個新殖民者的到來,都必然與老殖民者發(fā)生沖突。雙方用槍炮相互攻擊,許多歷史遺址都毀于殖民統(tǒng)治者的戰(zhàn)火中。
    
    也許還有第三種解釋。鄭和的大船從卡利卡特港口啟航了,留下來的中國人望著揚起的巨帆,心里一定有一種期待。他們知道大船還會再來,為他們帶來產(chǎn)品,或者把他們帶回家鄉(xiāng)。一年年過去,中國人在這里辛勤勞作,他們不時轉頭望向大海,期待著中國寶船出現(xiàn)在海平線上,但是兩代人過去了,海平面一直十分平靜。當海平面上終于出現(xiàn)了桅桿大帆時,卻是陌生的葡萄牙船只。岸上的中國人絕望了,他們開始了遷徙。來了,又走了。這是歷史,也是人生歸宿。

我發(fā)現(xiàn)了中國明朝官員的鎏金鐵像,他有可能就是鄭和

    借著一次出差的機會,我來到了喀拉拉邦特里凡得瑯一家經(jīng)營古舊家具的老店。這個偏僻的店鋪里擺著各種古舊器物,其中以大理石西洋人物雕像最為顯眼。在一個西洋風格的家具上,我發(fā)現(xiàn)了一件中國彩瓷,這引起了我對這家老店的興趣。店家的經(jīng)營很有特點,店主把所有古玩都擺放在架子或者臺面上,卻不介紹它們的功能和歷史,一切全憑顧客的眼力。我在一個角落里看到一尊落滿塵土的雕像,那熟悉的服飾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當我看清楚這是一尊明朝官員坐像時,我身體內的血液一下子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只感到手腳冰涼。在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態(tài)下,我在印度遇到了一位明朝官員鐵像,這只能解釋為機緣或天意。
    
    這尊鐵像高33厘米,鑄造得相當精致,原為鎏金鐵像,現(xiàn)在金子已經(jīng)被刮掉,只能在耳根、鼻翼和衣服褶皺處尚留有金子。由于鑄鐵很薄,基座后部已經(jīng)嚴重銹蝕。我向年輕店主詢問這尊鐵像的來歷,他說自己也不清楚,這尊鐵像是祖父留下來的。我裝作漫不經(jīng)心地與店主討價還價,心里卻極其緊張。我下定決心,無論花多少錢,都要將它買下,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盡力把價格壓到最低。然而,我顯然沒有購買古董的經(jīng)驗,只得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買下這尊鐵像。我安慰自己說,它是中國與印度西海岸聯(lián)系的見證,其歷史價值遠遠大于商品價值。
    
    一位中國明代官員的鎏金鐵像出現(xiàn)在了印度。他會是誰呢?依據(jù)我的推測,他很有可能就是鄭和。首先,供奉鄭和像在東南亞一帶十分流行,如馬六甲的三寶山就供奉著鄭和像,爪哇島三寶壟市的三寶廟里也有鄭和雕塑。第二,鄭和一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屈辱和暗算,卻安然無恙。在滄溟萬里、詭形異狀的航海中,鄭和總能化險為夷。船員和民眾認為鄭和具有菩薩的神力。第三,鄭和每到一地,各國君臣均表示臣服和歸順。民眾相信鄭和是一位曠世圣人。當鄭和去世后,受過鄭和恩惠的當?shù)厝A人自然要塑造鄭和像,向他頂禮膜拜,希冀他的靈魂能保佑當?shù)厝A人安居樂業(yè)。第四,從制作工藝上看,鄭和船上有國內第一流的制造和修理木鐵器具的能工巧匠。他們完全有能力鑄造出一尊鎏金鐵像。鄭和在古里病逝后,這些能工巧匠憑借記憶鑄造了鄭和像,然后在當?shù)匦迯R紀念。根據(jù)歷史記載,鄭和的面相是鼻直口方,眉宇之間狹窄,眉毛鋒利如劍。但是后人對鄭和的描繪卻是五花八門,甚至把他塑造成了一尊菩薩。我眼前的這尊鐵像透露出溫和與威儀,應該是更接近真人原貌。
    
    在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我竟然發(fā)現(xiàn)了一座明代官員鎏金鐵像,而且極有可能就是鄭和像。想當年,我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到印度工作的,沒想到卻在印度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感到冥冥中有一種力量支配著我。我的人生軌跡只能如此,這也許是偶然中的必然,也許這就是緣分。我抱著鄭和鎏金像,來到印度的西海岸,向著500多年前鄭和船隊駛去的方向,虔誠地磕了3個頭,然后與鐵像一起靜坐在沙灘上,直到最后一縷夕陽從身上滑落。第二天,我抱著這尊鐵像返回了新德里,如同抱著自己的祖宗牌位一樣小心翼翼。新德里的家畢竟是個臨時客棧。每次,當我在鐵像前點上一炷香時,我總要重復幾句,“咱們快回家了”。透過那縷縷繚繞的煙霧,我似乎依稀看到了500多年前那個云帆高張的時代。
    
    (來源:《環(huán)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張謳)
    


全球促進中國和平統(tǒng)一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