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鄭和在非洲的足跡:融入非洲大家庭
|
海水湛藍,波濤翻滾,記者一行搭乘小船,迎著朝陽,穿過一條狹長的海峽,向帕泰島的帕泰村進發(fā)。 與記者同行的有一位來自帕泰島的“中國人”。他叫薩伊基,今年52歲。第一眼看去,他的確像中國人,皮膚比當(dāng)?shù)厝税椎枚,頭發(fā)也比當(dāng)?shù)厝碎L得直,中等身材,身體健壯。是他本人毛遂自薦,執(zhí)意要為記者當(dāng)導(dǎo)游,還不停地說:“‘中國人’為中國記者當(dāng)導(dǎo)游,理所應(yīng)當(dāng)! 上次來帕泰村采訪,年輕的村長告訴記者,“瓦法茂”家的人下地勞動去了。因此,記者失去了采訪他們的機會。 在薩伊基的帶領(lǐng)下,記者在一個粉碎機房找到了第一個“法茂人”。這位“法茂人”是位老人,當(dāng)時在維修機器,天氣炎熱、機房很小,光著背的他仍滿身大汗。他與當(dāng)?shù)厝说拇_不同,主要是皮膚較白。了解到記者的來意后,他說:“我有個哥哥叫阿里,他知道的情況比我多,我們?nèi)フ宜劙!?br> 阿里的家是兩層樓房,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樓梯很窄?吹接浾吣弥鄼C,光著背的阿里憨厚地一笑,急忙將破舊的襯衫穿上,示意記者為他兄弟倆合影。談到他的家史,他只知道祖先不是當(dāng)?shù)厝,但不知是何時、從何地而來的。 遇見的第三個“法茂人”是位老太太,她與家人正在院內(nèi)將大米中的石粒挑出。憑此不難看出,她家在當(dāng)?shù)貙儆诟辉<彝。因為帕泰島不出產(chǎn)大米,玉米和香蕉是當(dāng)?shù)厝说闹魇,一般人家是吃不起大米的。?jù)女主人講,記者剛才見的兩位“法茂人”是她的大哥和二哥,帕泰村的幾家“法茂人”其實本來就是一家,都是她們的兄弟姐妹。 交談中,一名中年男子來到大院,與記者熱情地打招呼:“聽說你剛才去我家了,又得知你來到我姑姑家,于是就緊追過來。”他是阿里的兒子,帕泰村的大村長,名叫布沃韋爾赫馬。他開門見山地說:“帕泰村由兩個村子組成,你上次來見到的是帕泰村的一個小村長,他提供的情況不準(zhǔn)確。我們的祖先不是當(dāng)?shù)厝,他們最早從也門來,先定居于大陸沿海的棟多,再從棟多來到這里,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法茂’或‘瓦法茂’,我們這個大家庭與中國沒有關(guān)系! 這番話引起了記者對“法茂”和“瓦法茂”這一基本概念的追究。在斯瓦希里語中,“Famau”一詞由“fa”和“mau”兩個單詞組成,前者意為“死亡”,后者是指“水”,組合在一起意為“淹死在水里”,也可引申為“正在水里掙扎”!皐a”是代詞,指自己和對方以外的某個人或若干人,即“他”或“他們”!癢afamau”意即“他們是死在水里的人”或“他們是從大海里掙扎上來的人”!坝捎谖覀兊淖嫦仁浅舜瑥囊查T南下而來的,當(dāng)時的船只普遍較小,極易發(fā)生海難,當(dāng)?shù)厝司头Q他們是Famau或Wafamau。”布沃韋爾赫馬繼續(xù)解釋道:“以我之見,‘瓦法茂’專指祖先從也門來,現(xiàn)今居住在帕泰村和西游村的人。而‘瓦奇納’(Wachina)才是專指來這里的‘中國人’! 對于“瓦法茂”一詞的解釋,肯尼亞的專家學(xué)者意見不一。大概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意見從“瓦法茂”的基本含義出發(fā),認(rèn)為它“泛指從外國遠道而來帕泰島的人,而今主要是指他們的后裔”。從這一前提推斷,“瓦法茂”包括也門等國的阿拉伯人以及中國人、葡萄牙人的后裔,他們的祖先多為經(jīng)商來到這里,并在此落地生根。 第二種意見把這一概念具體化,各持一端,分別主張它特指也門等阿拉伯人,或是中國人,或是葡萄牙人,將三者對立起來,而不是泛指他們組成的外來人共同體。 第三種意見認(rèn)為“瓦法茂”特指“中國人”,但他們的理由各不相同。理由之一,“瓦法茂”是來到帕泰島后,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中國人的稱呼,隨后當(dāng)?shù)厝司陀眠@一名字代稱“中國人”。理由之二,“瓦法茂”是當(dāng)時的中國人首領(lǐng)的名字,當(dāng)?shù)厝艘源舜Q“中國人”。理由之三,“瓦法茂”是“中國人”將“Wafamaji”讀轉(zhuǎn)音了,發(fā)成“Wafamau”的讀音,后來當(dāng)?shù)厝司桶选爸袊恕狈Q作“瓦法茂”。 第四種意見恰恰與第三種意見相反,認(rèn)為“瓦法茂”不是特指“中國人”,原因是“中國人”有自己的專有名詞——“瓦奇納”,而也門人和葡萄牙人卻沒有他們的專有名詞。他們還舉例說,在西游村、法扎村和瓊莊村,當(dāng)?shù)厝酥苯影选爸袊恕狈Q為“瓦奇納”,就連“中國人”也這樣稱呼自己。 但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無論“瓦法茂”、“法茂人”和“瓦奇納”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彼此之間有著怎樣的差異,一個不容否認(rèn)的事實是,他們早已與當(dāng)?shù)厝、?dāng)?shù)厣鐣跒橐惑w,成為帕泰島、肯尼亞乃至整個非洲大家庭的一員。(來源:人民日報,特派記者:李新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