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經濟學變革 海歸派開風氣之先
20多年前,在歐美國家經濟理論學習前沿的那批年輕人,現在已是研究中國經濟的主導力量。 社科文獻出版社總編輯鄒東濤把中國的“海歸派”劃分為七代,從19世紀末的西學東漸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改革開放的今天。鄒東濤認為,在中國經濟中“海歸派”促進了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融通,進而促進了中國生產力的發(fā)展。 留美經濟學會是改革開放后“海歸派”學者的大本營。1985年夏天,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海聞和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等人都出席了留美經濟學會的第一次會議。 9年后,林毅夫與易綱、海聞、張維迎等幾位“海歸派”創(chuàng)辦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在“三農”、國企改革等問題上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著名的“新農村運動”就是從這里發(fā)出的聲音。 1986年,在哈佛大學讀博士的李稻葵加入了留美經濟學會,后來他受聘擔任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的主任。現在,清華大學又率先引入特聘制,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錢穎一這樣的一批學者請回國內,讓他們講學帶風氣。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四川大學副校長陳愛民……越來越多的“海歸派”將現代經濟學的思想深深植入學術界,但又不僅限于學術界。 林毅夫因為對農村經濟的研究成為高層問策的智囊之一,現任央行行長助理的易綱也是留美經濟學會的會員,會員的名單中還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方新海。 張軍認為,訓練有素的海外兵團的回流浪潮仍將加快,“海外兵團不斷充實到主導內地主要大學經濟學教育隊伍的現象勢不可擋! 鄒東濤也提醒中國新興的“海歸派”,盡管有深厚的西方經濟學功底,但中國經濟學者面對的問題始終是“中國特色”。在《經濟科學譯叢》出版10周年紀念活動上,“海歸”學者們在“經濟學教育的中國特色”這一問題上已經達成了共識。 #經濟學術思辯 6月27日,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在紀念《經濟科學譯叢》出版十周年的文章中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五件影響中國經濟學界的大事。而學者們認為,其中兩件大事都是在“海歸派”的推動下做成的:一是創(chuàng)建了北大經濟研究中心,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問題;二是幫助編譯《經濟科學譯叢》,在國內形成現代經濟學的主流話語。應該說,在推動中國經濟學變革的過程中,“海歸派”功不可沒。(來源/北京晨報,作者/張黎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