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華文學校和華文教育概念的商榷
2005年2月18日
#文/梁英明 《僑務工作研究》2004年第4期發(fā)表的《東南亞華校發(fā)展模式的新思考》一文,根據(jù)東南亞各國華文學校的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狀,分析了傳統(tǒng)華校面臨的危機及其根源,并指出東南亞華校發(fā)展的模式“必須把握住兩個關鍵的定位:一是華校在本地教育體系的定位;二是華文課程在華校的定位!弊髡叩慕Y論是:“在融入當?shù)貒窠逃w系的華校里,所在國的語言理所當然就是‘母語’,而華文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定位于第一或第二外語,泰國和菲律賓等國華校都有此類比較成功的模式!睂ψ髡咴谠撐闹械倪@些分析和論證,筆者表示贊同。然而,對該文中提到的華文學校和華文教育這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筆者卻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值得提出進一步商榷。 關于戰(zhàn)后東南亞華文教育的變化發(fā)展及其面臨的問題,若干年前就曾有過一些不同意見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戰(zhàn)后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發(fā)展前途問題。一種意見認為,目前東南亞正在出現(xiàn)華文學習的熱潮,因此華文教育已走向復興;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東南亞的傳統(tǒng)華文教育正在走向衰落,目前一些人學習華文的熱情,并不是華文教育的復興。筆者和一部分學者是持后一種觀點的?上У氖,這一爭論并沒有深入下去,其主要原因是爭論雙方對華文教育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 持第一種意見的人認為,只要講授華文,就是華文教育,只要設有華文課程的學校,就是華校。因此,他們將一些華文補習班,講授華語口語的導游培訓班,為漢語水平考試(HSK)而舉辦的培訓班,以及某些外國大學里開設的中文系或漢學系,一概視為華文教育,因此得出的結論自然是華文教育正在欣欣向榮。筆者認為,這是對華文教育這一概念內(nèi)涵的誤解,并曾多次撰文予以詳述(見《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的總論卷,第631-640頁)。但是,為了從理論上說明這個問題,筆者感到仍有必要進一步澄清華文教育這一概念的確切含義。 眾所周知,學校教育并不是僅限于傳授知識,或者說,它更重要的作用并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因此,所謂華文教育就是以華文為母語和主要的教學媒介,以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中國)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熱愛為目的的學校教育。進行這樣的教育的學校就是真正的華文學校。已經(jīng)存在幾百年的東南亞華文學校,與華文報刊和華僑社團共同構成了維護華僑社會的三大支柱,它在培養(yǎng)華僑子女的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主義思想方面發(fā)揮的作用已經(jīng)為歷史所充分證明。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zhàn)爭,東南亞各地的愛國華僑青年奔赴祖國抗日前線,其中不少人還為保衛(wèi)祖國而英勇捐軀。祖國大陸解放以后,更有大批東南亞青年學子回國學習,獻身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顯然,東南亞華僑子女的強烈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熱情是同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積極作用分不開的。 在歷史上,東南亞各地華人學生所受教育可以分為三個源流,即當?shù)卣Z文源流,西方語文源流和中華語文源流。這三個語文源流培養(yǎng)出來的華人學生,在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以及文化認同方面都顯示出明顯的差別。日本占領時期,由于東南亞原有的西方語文學校都被取締,一部分華人子女遂改入華文小學學習,后又升入華文中學,有些人還回到祖國大陸繼續(xù)深造。這些人在受到華文教育后,他們的認同趨向也跟著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另一方面,長期受西方語文或當?shù)卣Z文教育的華人子女對中華文化的淡漠無知,同樣是所受外國語文教育的結果,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以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大家族為例。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對陳嘉庚的嫡長孫陳立人的專訪報道,陳嘉庚家族的大多數(shù)成員從1950年代即開始進入英文學校受教育,因此陳立人認為,“對他們而言,要了解中國文化,語言首先就是一條困難的途徑”。該報還說:“陳立人坦承,歷史時空,語言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的變遷,使得陳嘉庚強烈認同中國的情感,在其后代之間的傳承上有困難”。這個真實的例子,充分說明了華文教育在培養(yǎng)華僑子女對祖國(中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感情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東南亞各殖民地紛紛獨立,華僑也先后加入居住國的國籍,成為其華裔公民。東南亞華僑對國家認同的轉變,各國推行的文化教育政策,都使東南亞原有華校失去了存在的社會基礎和法理依據(jù)。因此,傳統(tǒng)華校及華文教育的趨向衰落是無可避免的。無論我們喜歡不喜歡,這是我們必須認清和面對的現(xiàn)實。從80年代到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成功和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又使東南亞各國政府以及華人社會重新看到了華文的價值。于是,各類華文補習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甚至當?shù)氐脑∶褚查_始學習華語。甚至在華文學校遭到30多年禁錮的印度尼西亞,也出現(xiàn)了許多“三語學校”。這一現(xiàn)象使得某些人認為“華文教育重現(xiàn)生機”。然而,只要我們冷靜思考和認真分析,就不難看出,這一現(xiàn)象同50年代東南亞華文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已有本質的區(qū)別。 誠如《東南亞華校發(fā)展模式的新思考》一文所指出,這些學校,補習班或培訓班都是將華文華語作為外國語來講授的。它們的教學媒介并不是華語,它們只是將華文華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工具來教授,盡管學生在學習華文華語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中華文化,并從而發(fā)生某些興趣或愛好,但是這些學校的功能決不是要學生重新認同于中國。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類學校只是在進行華文教學(Chinese teaching,Chinese learning),而不是在進行華文教育(Chinese education)。至于在當?shù)馗叩葘W校中設立的中文系或漢學系等等,也只是將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作為學習研究的對象,因此稱為漢學研究(Chinese Studiesor Sinology),更談不上什么華文教育的復興。此外,將我國有關機構舉辦的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水平考試(HSK)等等也列入海外華文教育的范疇,那就更是太離譜了。 可見,華文教育與華文教學雖只有一字之差,其內(nèi)涵卻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決不能將華文教學與華文教育混為一談。今天,英語已經(jīng)成為一種國際通用的語言。在我國,英語是各級各類學校的第一外語,大家學習英語的熱情和積極性正在與日俱增。但是,難道我們可以據(jù)此得出結論說,中國正在推行英文教育嗎?難道我們可以認為,英文教育正在中國復興或“重現(xiàn)生機”嗎?顯然不能。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中國的學校進行的是英文教學,而不是英文教育。 我們還是以華人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新加坡為例。由于新加坡與中國經(jīng)濟貿(mào)易關系的發(fā)展,華文在新加坡越來越受到重視。新加坡華文教學檢討委員會正在起草一份華文教學白皮書,準備對華文教學進行重大改革,“以通過靈活制度確保不同家庭用語背景的華族學生能盡量掌握華文,而一些父母也能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學習更高程度的華文,把華文當做主要用語!憋@然,新加坡對華文教學政策的重大調(diào)整,將使新加坡華人的華文水平有明顯的提高。然而,請注意,該委員會以及李光耀就此事發(fā)表的講話中,全都使用“華文教學”一詞,而從來不使用“華文教育”一詞。這是一種科學的,準確的說法。它完全符合新加坡和東南亞所有國家華人社會的現(xiàn)實以及當?shù)卣恼吣繕,這是我們必須正視和重視的。 在現(xiàn)今東南亞各國的各類華文補習班或三語學校中,既然華文只是作為一種外國語來講授,那么,這些學校就不再是華文學校。就以對待華裔公民的政策比較寬松的泰國來說,1993年由華裔斥資興辦的華僑大學,曾由泰國國王親臨主持開學典禮。但是,這所大學的各種語文課程是分別用泰語,英語和華語講授的,因此它“并未標榜為一所華文教育機構”。泰國的華裔前副總理披猜·叻達軍(陳裕財)明確指出:“泰國教育政策鼓勵第二語文或學習主要外語,華文應相當于英,法,德文。但辦一所華校顯然是沒有必要及不合適的!边@類只是將華文作為一門外語來講授的學校,難道還能稱為華文學校嗎?難道稱為泰文學校不是更為準確,更為貼切嗎? 在外國普通高等學校中設立中文系或漢學系,或相關研究機構,是因為有這個需要。中國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和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不斷研究探索。在歐美國家里,漢學研究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并出現(xiàn)過不少著名的頗有成就的專家,即漢學家。還有不少學者在研究藏學和蒙古學等等。在東南亞地區(qū),原住民研究漢學的興趣則開始得比較晚,但漢學研究今后肯定將成為一門“顯學”,這是毫無疑義的。顯然,將各類學習或研究中國語言文化的教育機構都納入“華文學!钡姆秶,只能引起概念的混亂,而無助于正確認識當今東南亞華文教育問題的現(xiàn)實,當然也無助于我們對海外華人學習華文的要求采取適當?shù)膽冎摺?br> 戰(zhàn)后東南亞華僑轉變?yōu)榫幼娜A裔公民,對華人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傳統(tǒng)的華文教育和華文學校已經(jīng)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新興的華文教學具有新的內(nèi)涵,它們應該而且必須承擔新的任務。因此,我們的認識也必須與時俱進,而不能用已過時的陳舊的概念來分析新的事物。歷史上沿用的,大家習以為常的說法,包括華人社會的習慣說法,并不一定是科學和準確的。在研究海外華人社會的變化發(fā)展時,對華文教育,華文學校,華人經(jīng)濟,華人企業(yè),華人資本等等,都必須有嚴格的科學界定,否則,就必然引起思想認識上的混亂,而不可能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稏|南亞華校模式的新思考》一文從新的角度觀察現(xiàn)今東南亞華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是實事求是的,所提出的解決途徑也是可行的。筆者認為,將一些根本概念進一步澄清,將有助于作者設想的真正實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