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名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老兵,5月30日從云南瑞麗畹町口岸踏上回鄉(xiāng)探親之路。其中2名河南籍老兵今天將抵達鄭州,然后分別回到闊別數(shù)十載的洛陽和駐馬店老家。
9位遠征軍老兵列隊過國境
5月30日下午4點多,9名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老兵邁著緩慢的步伐走過云南瑞麗畹町口岸,踏上祖國的土地。
1942年,為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遠征軍南進緬甸打擊日寇。在熱帶叢林中,40萬中國軍隊以近20萬人的傷亡,書寫了抗戰(zhàn)史上乃至二戰(zhàn)史上極為慘烈的一筆。其中10萬遠征軍是從畹町出境赴緬作戰(zhàn)的。
畹町河中央就是中緬兩國的分界線。打頭的94歲江蘇老兵經(jīng)明清走到畹町—九谷大橋中央的紅線處時,停下了腳步。后面跟著的老頭很快列隊站好。再邁出一步,就是中國。他們希望迎接的人們看到曾經(jīng)的軍人。
當9位老人走向橋頭時,靜立著的兩名中國邊防武警刷地一起立正、敬禮。92歲的河南籍老兵王之平神態(tài)平靜地經(jīng)過橋頭時快速舉起了右手,回敬軍禮,其他老人也行起軍禮。
除王之平外,探親隊伍中還有一位叫張浩東的93歲河南籍遠征軍老兵。張浩東身體不好,耳聾、吐字不清。除了記得他家在西平縣彭窯寨,離縣城18里外,家在哪里、是否還有親人,他一概不知。一開始,他不打算回國了,但當其他老兵到達畹町口岸時,他趕了過來。他的孫子告訴今報記者:“他說,他心里特別掛念老家。如果回到河南能找到老家和親人更好,找不到的話也了了心愿!
張浩東相信,雖然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哪個村的人,但只要把他領到那里,他肯定能找到出生的地方,“我的家我知道”。
記者全程報道見證老兵尋親
云南省瑞麗市政協(xié)主席巖板帶領當?shù)財?shù)名領導趕到迎接。在畹町定居的93歲遠征軍老兵蔡子斌坐著輪椅等了3個小時來迎接當年一起生死作戰(zhàn)卻互不相認的兄弟們。一些老人在熱烈的掌聲中掏出手絹擦起眼淚。當?shù)氐闹驹刚哐杆贁v扶住各位老人。
瑞麗市委、政協(xié)等部門在畹町口岸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并向老兵們介紹了畹町口岸的現(xiàn)狀。瑞麗市有關負責人以及邊防武警等陪同老人參觀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
廣西北流籍遠征軍老兵鐘云清說:“這次回國,感覺特別好!迸阃踔交丶业膬鹤油跤耥樥f:“這次回國是用金錢也買不來的!边@是流落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首次組成回國尋親團。參加的老兵共有9人,老家分布在四川、廣東、廣西、湖北、江蘇以及河南等地,年齡最小的已經(jīng)80多歲,最大的94歲。如今,他們分別居住在緬甸的密支那和曼德勒等地。對于90歲左右高齡的老人們,這幾乎是最后一次回國尋親。
活動由陜西扶貧培訓集團等單位組織,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媒體參與,作為河南唯一受邀媒體,記者將全程報道老兵尋親的全部過程。
在31日的儀式結(jié)束后,兩名河南籍老兵在記者的陪同下飛抵昆明。按計劃,他們6月1日回到河南,然后由記者陪同返回老家探親。
老兵回憶
王之平的身板挺硬朗,耳不太聾,眼不多花,有哮喘。張浩東是7名回家的人中身體最差的一個。相同的是,他們的牙基本掉光,話語不清,但是,鄉(xiāng)音未改,緬甸話是他們的外語。
從他們的口中,記者已經(jīng)聽不到更多的戰(zhàn)爭細節(jié)。他們僅存的記憶是當過汽車兵,日本投降后不想回國打內(nèi)戰(zhàn),于是留在了緬甸。
王之平:不想打內(nèi)戰(zhàn)于是留在了緬甸
1936年,十八九歲的王之平和朋友一起跑到南京參加憲兵學校的招生考試。經(jīng)學校訓練,他開始守湯山。南京失守,他和隊伍被打散。
后來,他又去江西報考軍隊的汽車駕駛學校,成了一名汽車兵。之后,他開始在江西、廣西和湖南等地,運輸軍用物資。
滇緬公路開通后,他被調(diào)往云南,負責從緬甸拉汽油等軍用物資到云南的保山、龍陵等地。滇緬公路被日本切斷后,他無事可做,留在保山。
后來聽說日本人馬上就打到保山,于是他一路跑到昆明。在昆明干起了公交巴士司機,干了一個月因為公司賠錢,裁掉了一半司機。而他在開車時曾一氧化碳中毒,差點沒命。當時的汽車是燒木炭產(chǎn)生煤氣來運轉(zhuǎn)。
正巧,他曾經(jīng)的連長拉著他一起去印度藍姆伽基地,“那里吃穿都沒有問題”。于是,王之平就坐著美國的飛機,和數(shù)百人一起去了印度,仍然干老本行。
當中國遠征軍從國內(nèi)赴緬甸反攻日本時,他和中國駐印軍一起從印度方向開赴緬甸對日本人實施夾擊。
他當時屬于汽車第6團,直屬司令部。軍用物資由他從后方拉到司令部,然后再向前方的部隊分發(fā)。
當他到達緬甸的密支那時,對日作戰(zhàn)勝利。他不想打內(nèi)戰(zhàn),也討厭了戰(zhàn)爭。作為士兵回國意味著打仗,當逃兵回國國民黨會槍斃他,后來內(nèi)戰(zhàn)爆發(fā),他又害怕被共產(chǎn)黨軍隊抓到。
于是,王之平就留在了緊靠云南瑞麗的木姐,住了8年后,因為戰(zhàn)亂,他到了緬北的果領,住了30年后,于1988年搬到曼德勒。
洛陽孟津縣的老家,如今還有王之平的老屋,近親也很多。20年了,王之平要再回老家看看。
張浩東:故鄉(xiāng)的樣子已經(jīng)模糊不清
張浩東只記得老家是西平縣彭窯寨,在家時的名字是張盡忠,父親叫張盤明,姐姐叫小愛,有一個叔叔叫張父林。
十四五歲時,他便離家出走,他有一個叔叔那時還沒有結(jié)婚。當時姐姐在自己家里結(jié)婚,他不想姐姐那么早結(jié)婚。也許還有他不記得的原因,張浩東便離家出走,東闖西蕩,“在外面混”。后來,他就當兵了。當兵的時間已經(jīng)不記得了。然后就是記憶空白,只記得在炮兵學校受訓過,是炮兵75團的一員。
1943年,他乘飛機到印度受訓,成為駕駛兵,學習裝甲車等駕駛。中國遠征軍反攻時,他是新一軍戰(zhàn)車三營補給連給養(yǎng)組駕駛員。與王之平一樣,他開車為前方部隊送汽油等物資,“部隊開到哪里,汽油管就接到哪里”。
戰(zhàn)爭勝利以后,他留在了緬甸。如今,居緬甸木邦一保,也是兒孫滿堂。
因為歷史原因,他們有許多故事和往事爛在了肚子里。如今再回憶起來,竟是一片空白。
5月31日,記者得到消息,張浩東的家人已經(jīng)有了眉目,他和家人有望相見。也希望讀者一起努力提供其家人更準確的信息。
您愿幫老兵們尋親嗎?
60多年前,他們?yōu)榱丝箵羧哲娺h離家鄉(xiāng),因時勢多變而流落他鄉(xiāng)。如今,當年的毛頭小伙已是耄耋之年。
歷史,曾一度將他們遺忘。直到2005年,一枚中國政府頒發(fā)的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的獎章送到家中,他們熱淚盈眶:“祖國沒有忘記我們!
現(xiàn)在,他們回來了,帶著數(shù)十年的愿望,帶著未改的鄉(xiāng)音。對于他們來說,回家不亞于一場戰(zhàn)爭,一場與命運爭奪時間的戰(zhàn)爭。
中國,是他們永遠的家。河南,是他們永遠的家。一個20年未回家,一個67年沒有回家。家鄉(xiāng)變了,他們會認得嗎? (路治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