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報佛山消息:距今約4500年的高明古耶貝丘遺址挖掘進入尾聲,令考古人員意想不到的是,此時竟挖出了一件最有價值的“寶貝”。10月26日下午,記者在考古現(xiàn)場見到了這個暫被命名為“鷹陶”的寶貝。據(jù)了解,“鷹陶”在廣東省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出現(xiàn),考古價值非凡。
據(jù)羊城晚報報道,有關人員稱,除了“鷹陶”,已挖出的青石禮器、飾夔紋釉陶罐、玉環(huán)也堪稱“寶貝”級的文物,令此次考古挖掘收獲頗豐。
遠古嶺南人崇拜老鷹
26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高明區(qū)更合鎮(zhèn)白石村委會一片坡地上的考古挖掘現(xiàn)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順利告訴記者,“鷹陶”在探方梁上挖到,挖土的村民不小心,鋤頭在它的背部劃了一道痕跡。
記者看到,“鷹陶”背面羽紋精美,兩個翅膀張開,動感十足,而嘴、眼、頭,小巧精致,栩栩如生。遺憾的是,身與足缺失了。不過從形狀來看,已經(jīng)可以界定為“鷹陶”,這種“鷹陶”在廣東首次發(fā)現(xiàn)。從這件實物來看,當時的嶺南人比較崇拜老鷹,也許老鷹是他們的圖騰。從“鷹陶”翅膀貌似飛翔的形狀來看,它是附在陶罐上的。陪葬陶罐有如此精美的附著物,可見墓主身份相對比較顯貴。
另三樣寶貝難得一見
被郭順利界定為“寶貝”級別的實物還有三樣:一件是內(nèi)直徑5.5厘米、外徑10厘米的白色玉環(huán)。內(nèi)環(huán)沿往里凹,形成弧度,整體打磨得十分光滑,顯示出不凡的制作技術。郭順利說,廣東省內(nèi)同時期古墓也挖掘出過玉環(huán),但沒有那么大。而這個玉環(huán)的石料,有可能就出自這片墓地的后山,因為后山有石英礦。
第二件“寶貝”是一塊長14厘米、寬4厘米,上方打了一個小孔的“青石禮器”,這在廣東省內(nèi)同類古墓的考古挖掘中也是首次出現(xiàn)。最后一件“寶貝”是飾夔紋釉陶罐。郭順利說,帶釉的飾夔紋陶罐,也十分罕見,一共出土了三四件帶沿口的,下一步將對其中兩件進行復原。
古耶貝丘遺址很重要
據(jù)了解,貝丘遺址是在1984年古耶村民開挖魚塘時發(fā)現(xiàn)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5米,含大量貝殼。專家稱,貝丘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該遺址搶救性挖掘和保護工作于今年9月中旬展開,通過對43個探方和部分擴方的挖掘,挖出了15座周代墓。古墓呈東西走向,“頭朝東,腳朝西,可見那時的人非常講究方位和風水”。通過一個多月的挖掘,先后從高明古耶貝丘遺址挖掘出了新石器時期的大量文物。
古耶貝丘遺址考古挖掘項目負責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崔勇告訴記者,古耶貝丘遺址十分重要,廣東省近幾年都沒有發(fā)現(xiàn)那么早期的遺址,考古價值非常大,出土的陶片、石器、動物骨骼,已經(jīng)成為復原新時器時期這一代生活場景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