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江門墟” 探尋僑鄉(xiāng)歷史建筑百年印記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撫摸蓬江河畔的那片老街時,鋪滿“狗牙石”的曲折悠長的小巷緩緩發(fā)亮,人們雜碎的腳步聲打破這座“老城”的靜謐。
隨著江門市住房與城鄉(xiāng)建設局主辦的“僑鄉(xiāng)歷史建筑印記”為主題的攝影大賽的不斷升溫。
江門墟――最老商圈發(fā)源地
據(jù)資料顯示,宋代西江在新會出海,西江支流切過狗山和煙墩山,因兩山對峙即被稱為“江門”,出江門后河道放射分流形成一小型三角洲。而明朝初期,先輩們才在狗山山腰上(即現(xiàn)時墟頂?shù)挠鄳c里、泰寧里、接龍里、墟頂街一帶)開辟了一個墟場――江門墟,今天的江門市區(qū),也起源于這片灘地。“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飯,過鳥避墟煙。日漾紅云島,魚翻黃葉川。誰為問津者,莫上趁墟船?!标惏咨诚壬脑娋浔闶钱敃r的真實寫照。
“小時候,從禮樂到這里趁墟,須劃艇而至,經(jīng)三桁瓦石級鍛飛習督灰祝淺9!狽緱步治鏌倒芾澩δ碭嫠弒收擼拔以謖飫锎裊稅敫鍪蘭停蛔┮煌叨際歉星椋昵嵋槐滄咴誄こさ氖渡?!管哆\睦凡簧趿私猓摶徊槐徽飫锏納裨纖鄯!
三桁瓦――石級里藏“暗語”
場地風貌街的4座銅像真實地再現(xiàn)“三桁瓦”過去買賣的實景:一大早開鋪,遠道而來的客商要來實地看貨。正在打鐵的男主人,急忙拿出一把菜刀交給客人。客人接過菜刀,用手指輕觸刀鋒,露出滿意的微笑。正在跟著男主人學打刀的小學徒,也停下手中的大錘,看師傅如何做生意。女主人催促著小學徒繼續(xù)干活。
這樣的故事一直被流傳,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三桁瓦”的“真身”指的便是這約占三片瓦寬度的石級,33級石級把山下的興寧路和山上的墟頂街連接起來。江門市文物研究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早在清光緒元年,就有‘三桁瓦’的招牌,大概位置在豐寧街的‘級級石’處。開平人余福在水鍛犯澆璧覦研〉兜壤鰨虻昶滔琳實旰湃∶焱摺芬嘁浴焱摺鞅曇?。?/p>
“三桁瓦”從民國到當下,幾經(jīng)風雨,現(xiàn)在早已實現(xiàn)機械化規(guī)模生產(chǎn),成為江門的文化品牌標志。
墟頂街――歲月難掩昔日繁華
沿著石級往上走,順著曲折的“狗牙石”道,便能感受到墟頂街區(qū)的張力。盡管曾歷經(jīng)百年滄桑,卻依然能較完整地保存其歷史風貌。墟頂街區(qū)里街名地道且有趣,如“賣雞地”、“京果街”、“打鐵街”、“糍仔街”等。
78歲的老居民陳奶奶嫁到江門已經(jīng)60多年了,她告訴筆者:“墟頂街以經(jīng)營木器制品為主,賣雞地集中從事雞鴨鵝豬等農(nóng)產(chǎn)品活動,商業(yè)活動十分頻繁,墟頂街區(qū)在江門乃至廣東頗有名氣。到后來,墟頂街區(qū)還逐漸形成了一條條各具特色的專賣街,街道的名字也由此約定俗成下來了。現(xiàn)京果街44、45、46、47號前的石階梯,是以前墟頂街對外交往的重要碼頭?!?/p>
據(jù)介紹,江門從墟頂街發(fā)源、發(fā)展到石灣直街一帶,現(xiàn)擴展到長堤歷史文化街區(qū),其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八百年,但能如此大面積保留且神韻各不相同的古老建筑,實為罕見。若能加以利用,則是另一影視城的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