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漸行漸遠的“閩南講古”
中新社漳州12月21日電 題:(八閩千姿)福建漳州漸行漸遠的“閩南講古”
作者 林麗君
“袁承志命群盜發(fā)射暗器,守住山岡。群盜本已一敗涂地,人人性命難保,突然有人出來領他們暫脫險境,怎么可能不聽命于他的吩咐呢?”
下午3時許,講古大師顏森炎來到位于漳州古城府埕文化街的老茶舍館,用閩南語演繹金庸小說,在座的一群老人聽得津津有味。
顏森炎,漳州龍海顏厝人,是當地名頭不小的民間說書藝人。其父親是業(yè)余“講古”仙,因為從小受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顏森炎年少時便會講古,一講就是幾十年,現在75歲了,每天都要為市民免費講古。
過去,在漳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提供公共休閑的“茶桌仔”。對許多漳州人來說,泡上一壺茶,聽“講古先生”講述一段古篇章回小說的傳奇故事,在當時可謂“文化大餐”。
據顏森炎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漳州中山公園最多的時候有六個“講古”場,他的“攤位”便是其中一個。
即使炎熱的夏季,也擋不住里三圈、外三圈的聽眾?!澳菚r候,聽眾包括各個年齡層,但今天和過去不一樣了,聽的人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p>
“閩南語講古”是閩南地區(qū)流傳久遠的民間口頭文學形式,它承載著閩南文化、民間文學的聚合和傳播,所流傳的故事均凝聚著閩南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操。
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現代文化的沖擊,民間的“講古場”幾乎絕跡。不舍得放棄伴隨了一輩子的“老行當”,顏森炎經多方了解,終于找到了“老茶舍館”,讓“講古場”重現。
“現在這個場地不夠大,人流不多,其實講古場最好的地方是要設在公園里面,人多場地大,但與有關部門做過幾次溝通都沒能如愿?!鳖伾渍f。
為了讓“講古”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顏森炎特別研究了金庸先生的作品,并結合了漳州的本土元素來講??涩F實是,聽眾愈來愈少,僅剩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講古”技藝正面臨失傳危險。
“對講古來說閩南語至關重要,但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很多小孩已經不會說閩南語了?!睅啄昵埃暧馄哐念伾自诰W上發(fā)貼招徒,但基本無人問津,他擔心自己會成為漳州最后一名“講古”人。
顏森炎說,“我現在衣食無憂,義務講古完全是出于一種愛好與興趣,希望把鄉(xiāng)土、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傳播出去,讓鄉(xiāng)土文化傳承下去?,F如今,講古文化快要失傳了,我打算最后一拼,用僅有的能力為講古藝術作點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