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屆鄰里活動周啟動 慶華僑新村建成50周年

177棟老花園別墅,半個世紀的月貌花容,在這里經歷著時光荏苒……在廣州,除了東山口的小洋樓,華僑新村擁有著醉人的景致,同時在變化中見證著曾經烙下印記的一代代歸國華僑的故事。
1955年奠基、1966年全面落成的華僑新村,今年迎來建成50周年的大日子。為了促進社區(qū)鄰里關系和諧發(fā)展,展現轄內的華僑文化,(11月)1日,由越秀區(qū)華樂街主辦的首屆鄰里活動周啟動儀式在華僑新村舉行,位于友愛路75號首層的華僑新村鄰里活動中心也正式啟用。
歸僑僑眷在穗安居樂業(yè)
1954年7月,響應黨和國家的僑務政策,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籌建華僑新村,吸引華僑來華安居樂業(yè)。一年后,華僑新村奠基典禮盛大舉行,時任市長朱光在儀式上培上第一鏟土,時任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全國僑委主任何香凝欣然揮毫為“華僑新村”寫了村名。
經過11年的建設,1965年華僑新村建成177座獨院式建筑和291座公寓式住宅,成為全國大城市中第一個最大型的華僑住宅區(qū)。
華僑新村的建設對吸引僑界精英歸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來自印尼、新加坡、加拿大、美國、英國等20多個僑居國回來的僑胞踴躍購房建房,落戶華僑新村,為廣州城市的建設帶來先進的理念、技術和經驗,熱情地投入到建設祖國的熱潮中。
粵劇大師紅線女歸國后也定居華僑新村。從1957年始直至離世,紅線女在此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時光。在華僑新村紀念館中展示著這樣一幅照片:在玉子崗旁一座米黃色的樓房里,紅線女在單辟的練功小內廳對鏡排練,姿態(tài)優(yōu)雅,身段迷人。
在富庶繁華的城央越秀,華僑新村歷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派世外桃源之境,何香凝老人欣然為之題詞“歸僑僑眷的幸福樂園”。
僑文化社區(qū)博物館免費開放
親密友愛的鄰里關系延續(xù)至今,11月1日,華僑新村鄰里活動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鄰里活動周系列活動也同步啟動。
華僑新村鄰里活動中心面積328平方米,設置服務區(qū)、書吧、青少年活動區(qū)、兒童天地、多功能活動區(qū)和休閑花園,提供華僑文化陳列展示、居民文化活動、文化閱覽、企業(yè)沙龍、社會組織孵化、青少年活動等多功能社區(qū)服務。
華樂街黨工委書記江桂洪介紹,活動中心的籌建屬于企業(yè)與社區(qū)共建共享的典型。在場地租賃及裝修方面均獲得轄內企業(yè)的大力支持相助。
而作為廣州市內以華僑文化為主題的社區(qū)“博物館”——華僑新村紀念館今后也將喬遷至此,免費向市民開放。
相關
這里是歸國華僑最溫暖的家
由大批歸國華僑帶回的海外文化,在這里交融激蕩,“民間外交”載譽海內外。今年適逢華僑新村全面建村50周年,活動啟動儀式現場,在這里居住生活了69年的何光宇是華樂街僑聯名譽主席,他談起這片故土依然滿懷深厚的眷戀。
當時的華僑業(yè)主是有一定經濟基礎,有事業(yè)有成的企業(yè)家、中產階級,加之海外歸來,按理會崇尚西式建筑和裝修,但當時卻沒有一個人有此要求,他們均表示,祖國百業(yè)待興,要學習祖國人民勤儉樸素作風?;I建委歸僑代表一再表示,無論是公寓或獨院都要簡樸,與國內建造標準拉近。
“這里是歸國華僑最溫暖的家?!焙喂庥钫f,感觸最深的就是黨和國家“一視同仁,不得歧視,根據特點,適當照顧”這十六字方針?!澳菚r我的普通話說得不好,粵語也‘麻麻地’,生活習慣各方面都不一樣?!焙喂庥罨貞洠A僑新村讓歸國華僑居住在一起,熟悉國內的生活,更好地融入當地。
數量巨大的海外華僑華人,屬于廣東籍的約占2/3,這是建設文化廣東、發(fā)展文化廣東的重要資源。海外華僑還把海外文化帶回國內,在華僑新村留下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也正是因為華僑新村建設成功,廣州市政府才相繼在東山區(qū)的農林下路、培正二橫路;越秀區(qū)的大北路、北京路、文德路、海珠區(qū)的云桂新村、河南中路、南園新村;荔灣區(qū)的逢源路、西村公路等十個地方興建了華僑住宅新村共計華僑房屋986個單元面積達15萬平方米。(南方日報記者 張西陸 通訊員 譚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