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第三代華人費瓊:成功闖蕩非洲政壇的女子
在非洲政壇上很少見到華裔面孔,華裔女性更是鳳毛麟角,但津巴布韋第三代華人費瓊卻是其中之一。
已過花甲之年的費瓊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曾任津巴布韋兩任內閣部長,主管教育和就業(yè),退出政壇后她先在紐約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部任教育小組主席,后在埃塞俄比亞任非盟高級顧問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能力建設研究院首任主席。迄今,非洲華裔中除了非洲聯盟(簡稱非盟)委員會前主席讓·平,很少有人的政壇建樹能與她相比。
非盟第25屆首腦會議6月14日至15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討論婦女賦權等議題。非洲政壇直到不久前還是“男人一統天下”,女性尤其是華裔女性在政壇開疆拓土的艱辛作為非洲參政女性先驅的費瓊深有感觸。
“我小時候,受傳統觀念和種族隔離制度影響,女孩上學非常困難。好在父親非常開明,費盡周折要把3個女兒送進學校,是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費瓊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和大多中國移民家庭不同,來非洲前我家人在政治上就很活躍,在這里扎下根后自然很同情殖民統治下的非洲同胞,想做點什么,父親在哈拉雷城里開的面包店后來就成為民族解放運動成員開會的據點?!?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10px;">
費瓊祖父朱箕奎是來南羅得西亞(津巴布韋前身)的第一批中國人。1896年,他與13名廣東臺山老鄉(xiāng)遠渡重洋營生,在索爾茲伯里(哈拉雷前身)落腳。費瓊的父親朱耀宗17歲來非洲投奔父親,最早在賓度拉一帶從事金礦、鞋廠和面包店生意,1936年成家后回到索爾茲伯里。
費瓊說,她3歲那年,母親病逝。家里“香火不斷”的觀念比較重,導致母親連年生育、最后難產而死。母親死后,父親忙于照料生意,費瓊和她的兩個妹妹由黑人保姆照顧。因為失去了媽媽,黑人保姆在姊妹3個的生活中時常扮演母親角色。費瓊說,這段經歷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植下了華人與當地人一家親的種子。
在種族隔離時期,憑借相對較好的教育資源,費瓊一路讀書上了大學,后又赴英國利茲大學深造,但她與眾不同的是1971年碩士畢業(yè)后并沒有留在歐美國家,而是決定去贊比亞大學任教。那時,贊比亞剛獨立5年,為津巴布韋日后實現種族解放提供了鮮活的實踐經驗。當時在贊比亞有400名津巴布韋大學生,還有約1千名積極爭取獨立而被白人統治者驅逐至贊比亞的“自由戰(zhàn)士”。
費瓊說,在贊比亞的5年又是她人生一個轉折點。“那時獨立后的贊比亞百廢待興,但各行各業(yè)都缺乏本地人才,以至于獨立后大到國家的發(fā)展規(guī)劃,小到機構的日常運作,都還十分依賴西方,”費瓊說,“我從贊比亞學到的最重要經驗就是,如果可能,知識分子要積極參政,甚至扮演領導人角色,從此我決定投身政壇,發(fā)揮知識分子的優(yōu)勢報效國家?!?/p>
1975年,隨著津巴布韋民族獨立斗爭進入白熱化,成千上萬津巴布韋難民逃離國內戰(zhàn)區(qū),到贊比亞、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等已獨立的鄰國避難。費瓊義不容辭地創(chuàng)辦移動難民營學校,擔負起教育“自由戰(zhàn)士”的重任。戰(zhàn)時的難民學校也成了日后執(zhí)政黨教育體系建設的開端,費瓊在津巴布韋教育界的地位由此逐步樹立。
費瓊說,在這段時期她與津巴布韋傳奇人物、民族解放運動領導者穆加貝開始共事?!澳菚r我印象中穆加貝是個非常謙虛、好學、善聽別人意見的人,而且沒有一點架子,對執(zhí)政黨高層和底層都一視同仁,”她說,“他在年輕人中非常有號召力。”
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后,費瓊在教育部擔任多個職務。1988年,穆加貝當選總統后第二年,即起用費瓊任教育部部長。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是津巴布韋教育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在政府高度重視下,教育普及迅速,津巴布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率先將文盲率降到10%以下,并數十年保持非洲大陸識字率最高的紀錄。在看到學校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問題后,費瓊意識到拉動經濟創(chuàng)造就業(yè)是津巴布韋的當務之急,她向穆加貝主動請纓,成立就業(yè)創(chuàng)造部并任部長。
從政這些年,費瓊一直相信政府財政大力投入教育醫(yī)療等行業(yè)并扶持國有企業(yè)發(fā)展是津巴布韋走上工業(yè)化的最佳辦法。然而事與愿違,由于津巴布韋獨立后依然過度依賴西方每年2億至4億美元的援助,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不得不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調整計劃,大刀闊斧地搞私有化和國際貿易一體化。但剛獨立的津巴布韋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導致本地工廠大批倒閉、工人失業(yè)、物資依靠進口而物價高企,從此進入長達10年的經濟衰退。
1994年,費瓊在感到與政府執(zhí)政理念差異極大且無力回天后,主動要求辭去部長職位退出政壇。這些年,費瓊依靠她的華裔背景開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國研究中。她本人也多次訪問中國,還去了祖籍地廣東臺山尋根。費瓊說:“中國在過去30年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執(zhí)政黨發(fā)展經濟幫助數百萬人脫離貧困成績斐然,這個經驗對津巴布韋和廣大非洲國家十分有益?!?/p>
“津巴布韋要學中國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早些年,中國在最困難時期不靠外國援助也發(fā)展起來了,中國充分利用了這段時期為今后經濟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費瓊說。
為此,這些年,費瓊將她的思考和調研編撰成書《津巴布韋向東看》,書稿已進入最后修改階段,即將付印。
談到當下中非之間的產能合作,費瓊說,中國與非洲進行的廣泛經貿合作,包括扶持區(qū)域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促進富余產能向非洲轉移等政策,給了非洲國家一個擺脫西方“新殖民主義”束縛的難得機會。非洲各國政府應當把握時機,調整扶持政策,加大財政對基礎設施的投入,以從中非產能合作中最大受益。(許林貴 王悅)